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趙仁偉、袁軍寶)“要解決好農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必須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彌補歷史‘欠賬’,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參與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比珖舜蟠?、山東聊城市市長林峰海談到農村水利建設時說,必須從小處著手,最終變“靠天吃飯”為“可灌可排”。來自山東的全國人大代表趙志全說,農業(yè)面臨來自國內外市場的嚴峻挑戰(zhàn),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聊城市是山東農業(yè)主產區(qū)之一。據林峰海介紹,去年汛期,聊城遇到了歷史上少有的連續(xù)強降雨,比歷年同期偏多60%。而去年9月下旬以來,聊城又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干旱,四個多月無有效降水。這種降雨時空分布的不均,讓基層干部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水利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這兩年大旱大澇給聊城帶來了不少損失,同時也折射出我國不少地方水利設施的脆弱?!绷址搴Uf,國家每年水利投資力度很大,投資很多,但是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農田水利設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欠賬較多,而且不少工程都面臨著老化失修等問題,許多地方有水卻澆不到地里。
林峰海說,面對天災,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力爭將損失減到最小程度。這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水利工程建設中,要特別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使解渴之水能夠流到田間地頭,洪澇之水能夠及時排出。為此,政府要拿出資金用到農村村頭的溝塘渠堰建設上來,不能只抓大的漏了小的,最后老百姓還是得不到實惠。
林峰海表示,當前我國水資源總體形勢日益嚴峻,這就要求政府大力推廣和普及先進的旱田節(jié)水灌溉技術,引導農民提高節(jié)水意識,扶持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改變傳統(tǒng)的大水漫灌等嚴重浪費水資源的做法。
趙志全說,無糧不穩(wěn)。盡管我國農業(yè)實現連續(xù)7年豐收和增產,但我們不能高枕無憂,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更積極、更直接、更有效的綜合措施,把農田水利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盡快改變抗災能力弱的局面。
趙志全建議,逐步建立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的穩(wěn)定增長機制和用水管水的長效機制。主要的措施是,農田水利建設規(guī)劃要精確納入農村土地整治規(guī)劃;繼續(x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穩(wěn)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加快構建新時期農田水利的建設體制和管理機制;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農田水利法律法規(gu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