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關桂峰)10月中旬,位于北京市西北的肖家河污水處理廠升級改擴建工程正在緊張建設,改造采取地下全封閉處理,既不影響現有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又杜絕了臭氣外漏。而承擔這一首都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是北京市的一家民營企業(yè)。
7月31日,北京市發(fā)布消息,將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向社會資本敞開,擬推出126個項目,引進社會資本1300億元。這些項目涉及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和鎮(zhèn)域供熱等六大領域。這是北京市首次全面將市政建設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
很快,8月中旬,北京市水務局就與桑德集團簽下了首個污水處理的合作協(xié)議,項目采用特許經營方式,由桑德集團投資建成后擁有25年特許經營權,項目預計總投資約3.3億元。北京市水務局認為,桑德集團是有著近20年從事水處理的環(huán)保企業(yè),現代化專業(yè)化水平高,有能力承擔這一工程。
北京市發(fā)展改革委委員楊旭輝表示,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向社會資本敞開是轉變政府職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業(yè)內人士坦言,這項重要的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交給民企去做,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
桑德國際財務總監(jiān)王凱說,將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向社會資本敞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令人振奮。政策發(fā)布至今兩個多月,桑德集團已在北京參與了4個水處理項目的投標,這種進度在王凱看來是從沒有過的。
“此外,招投標前信息公開的力度更大,項目的規(guī)模、技術要求、資金等相關信息都是公開的,不論你是什么所有制形式,都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蓖鮿P說。
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燕萍坦言,過去社會主體參與建設缺乏具體的進入路徑和方案設計,也沒有形成相應的制度安排,社會資本很難真正進入市政基礎設施領域。進入之后也難以得到合理的回報。社會上所說的“玻璃門”“彈簧門”,我們都遇到過。
在不少民營企業(yè)負責人看來,政府推進項目的力度大,措施實,速度也加快了。以小城鎮(zhèn)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為例,7月底前,北京市發(fā)展改革委與相關的區(qū)縣開展了第二批項目前期論證工作,9月底前就完成了特許經營招商準備工作,四季度就開始啟動建設。
鑒于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前期投入大、建設周期長和資金回收期長,還有民企負責人建議,政府還應多渠道地完善社會投資人合理投資回報機制,在價格、補貼、土地、市政等配套政策上有更細化的規(guī)定,實現民間投資者、民眾、政府多贏。
北京市發(fā)展改革委表示,對具備一定經營條件的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將進一步打破壟斷,開放市場,凡是市場主體能夠承擔的,由市場主體承擔。今后將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市場化建設的規(guī)模和領域,切實轉變政府只能,致力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