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 林建楊 劉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日前表示,回顧香港回歸歷程,這15年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香港保持繁榮穩(wěn)定的15年,是兩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兩地同胞感情不斷加深的15年,是創(chuàng)造嶄新歷史的15年。
在香港回歸15周年前夕,彭清華在港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采訪。他說,“一國兩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愛國愛港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香港同胞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增強,對國家和香港前景充滿信心。
他表示,只要香港各界繼續(xù)貫徹胡錦濤主席提出的“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的總要求,發(fā)揮“一國兩制”制度優(yōu)勢,抓住國家“十二五”機遇,開拓進取,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貢獻,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抵御住兩次金融危機和一場“非典”
彭清華說,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刊登題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預言回歸后香港將日漸衰落;回歸10年后,還是《財富》雜志,在2007年發(fā)表題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被國際投機勢力列為狙擊對象;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香港卻成為相當一部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美國《時代》雜志還創(chuàng)立了Nylonkong(“紐倫港”,即紐約、倫敦、香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新名詞。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經濟連續(xù)五六年處于低迷狀態(tài);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香港經濟不過1年多就走出低谷,實現強勁復蘇,公共財政持續(xù)增長,失業(yè)率降至歷史低點,應對經濟風險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顯增強。
彭清華表示,這三個現象說明15年來,香港特區(qū)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成功抵御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以及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經濟總體保持了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
彭清華說,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所說,香港回歸15年來的發(fā)展變化,證明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彭清華同時表示,當前香港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zhàn),在經濟、社會和民生領域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但香港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特殊優(yōu)勢,背靠祖國,具備克服困難、化危為機的有利條件。他說,新一屆特區(qū)政府提出了“穩(wěn)中求變”的施政理念,受到香港社會和市民的認同,“我對香港經濟發(fā)展持樂觀態(tài)度?!?/p>
“惠港”措施利港利國
彭清華說,香港能取得今天的經濟成就,是香港同胞善于抓住機遇、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回歸15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央大力度、高密度、寬范圍地出臺支持香港發(fā)展的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懷。
有人把中央支持香港發(fā)展的措施形容為“送大禮”。彭清華說,這一說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贊譽之情。但客觀地講,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他說,1978年以來,香港在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企業(yè)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截至2011年底,港資企業(yè)在內地投資總額累計5267.1億美元,占同期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45%,港資企業(yè)在內地吸納了數千萬勞動力就業(yè)。
彭清華說,近年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呈現一些新特點,洽談服務業(yè)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說明,在內地的發(fā)展中,香港能夠發(fā)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多彩了。
他表示,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既體現了中央堅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wěn)定的決心和誠意,也是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的需要,利國利港,互利共贏。
兩地交流深化是大勢所趨
彭清華在采訪中回應了香港與內地往來中近來出現的個別摩擦現象。他說,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客觀原因,不必大驚小怪。兩地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經濟發(fā)展階段不同,發(fā)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某些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矛盾,這是很多地方在不同時期都存在的現象。
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2810萬人次,相當于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彭清華說,如此大規(guī)模的人員往來,有一些摩擦在所難免。這些矛盾和摩擦,絕不是兩地交往的主流。
彭清華表示,解決存在的問題,一是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差異,相互體諒,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二是要理性做好疏導工作,對一些偶發(fā)事件要客觀解讀,積極疏導,而不要意氣用事,無限放大,甚至因噎廢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xié)調。
彭清華說,兩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記得回歸前我曾到過香港,那時商場的營業(yè)員、出租車司機普遍不懂普通話,內地人到香港,外出觀光、購物都很不方便?,F在,不僅大多數營業(yè)員、出租車司機會講普通話,內地也有不少年輕人會聽或會講廣東話了?!?/p>
他表示,每當香港經濟民生遇到嚴重困難的時候,中央政府和內地民眾都及時出手相助;每當內地同胞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香港市民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弱,都慷慨解囊,奉獻愛心。這充分體現了兩地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