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姚潤豐)經(jīng)過60多年的治理,黃河流域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為確保防洪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工程基礎。
這是記者近日隨“防汛江河行”采訪團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采訪時了解到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介紹,目前黃河上游已建和在建龍羊峽、劉家峽等22座干流水利樞紐,寧蒙河段防洪工程得到初步治理,寧夏、內(nèi)蒙古河道已建堤防長1400多公里,河道整治工程124處。
中游方面,目前黃河干流修建了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水利樞紐,修建各類護岸及控導工程75處,工程總長度近200公里;渭河近期治理規(guī)劃已經(jīng)實施,現(xiàn)有干堤192公里,河道整治工程57處;這些工程建設的實施,為有效減少入黃泥沙,控制攔蓄中游洪水泥沙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下游一直是治黃的首要任務。李國英介紹說,經(jīng)過五次大規(guī)模防洪工程建設,下游修建堤防2290公里,新建、改建了險工135處、控導工程212處。目前下游已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以干支流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水庫攔蓄洪水;利用河道工程及堤防約束洪水,輸水入海;當洪水超過河道行洪能力時,利用東平湖等蓄滯洪區(qū)分蓄洪水。
李國英同時介紹,下游第二期標準化堤防工程于2006年12月下旬正式開工建設,規(guī)劃建設346公里,其中山東黃河堤防194公里,河南黃河堤防152公里。工程標準為,堤頂全面幫寬至12米、其中硬化寬度6米,臨河種植50米寬防浪林,背河為100米寬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