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王婭妮、田雨)日益復雜嚴峻的災害形勢,促使中國努力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
“國際減災日”前夕,在國務院日前召開的一個會議上,對今年以來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分析后,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表示:“總的來看,今年中國遭受的自然災害是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p>
他說,今年以來,臺風、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風雹等多種災害頻發(fā)。局部地區(qū)強對流天氣、沙塵暴、高溫熱浪等極端性天氣事件頻繁發(fā)生。
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中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2309人死亡,失蹤567人,倒塌房屋156.3萬間;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1954.6億元。
災害帶來的破壞力觸目驚心:4月9日,新疆特大沙塵暴造成T70次列車一側窗戶玻璃全部被毀,列車晚點近24小時;8月29日重慶主城區(qū)氣溫達40.8攝氏度,為53年來最高;從5月份到9月底,臺風、洪澇和泥石流共造成1906人死亡,562人失蹤,倒塌房屋124.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172.7億元。
面對災情,政府加大了對減災的財政投入,幫助受災地區(qū)做好災害應急救助和災民生活安排。
據(jù)介紹,截至目前,民政部會同財政部共向災區(qū)下?lián)苤醒胩卮笞匀粸暮葷a助費32.21億元,調撥救災帳篷4.41萬頂。
“一般情況下,中央救災應急補助資金均能在一周之內下?lián)艿轿?,救災帳篷24小時出庫裝運?!崩顚W舉說。
通過開展減災行動,中國及時轉移受威脅地區(qū)的群眾,妥善安排災民的基本生活,“保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凈飲水,有病能得到及時醫(yī)治?!?/p>
“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減災工作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仍然不夠強,”中國安全、減災專家閃淳昌表示,“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p>
由于災害不僅對經濟發(fā)展造成直接損失,還會對自然和社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有的災害事件在一定時期內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中國政府的負責人要求把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應該說,近年來中國致力于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國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氣象、水利、國土資源、農業(yè)、地震、林業(yè)、海洋等部門的監(jiān)測預警預報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目前,已構成了以電話、無線電通訊、國際互聯(lián)網、電視和基層廣播為發(fā)布手段的預警預報信息網絡,為各級政府及時組織防災抗災工作提供了支撐。
“桑美”是近50年來直接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臺風。中國氣象局在“桑美”登陸前8小時便啟動了臺風1級氣象應急預案,及時組織高空和地面加密觀測。
“氣象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和服務工作,為防災救災贏得寶貴的時間。”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說。
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也取得重大進展。一個重要的體現(xiàn)是應急預案體系逐步完善。繼今年1月國務院發(fā)布《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后,目前中國93%的地(市)、82%的縣(市)制定了救災應急預案,初步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
中國把提高全民減災意識作為一項基礎的、關鍵的工作推進。國家減災委自2005年起,啟動了“社區(qū)減災平安行”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全國減災知識競賽”“減災示范社區(qū)”評選等活動。很多人通過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等,看到一部26集的減災科普宣傳片《緊急救援》,了解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知識。
與此同時,減災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中國加強了減災領域的國際和區(qū)域合作交流,在聯(lián)合國框架內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亞洲減災大會和中國-東盟防災減災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進一步推動了區(qū)域各國實現(xiàn)國家減災戰(zhàn)略目標的進程,為在亞洲開展減災領域的區(qū)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此間專家也提醒,中國的綜合減災能力還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大城市和城市群潛伏著較高的災害風險,中西部農村民居多數(shù)未設防,災害預警預防總體水平較低,社會公眾的減災意識不強;減災法制建設滯后于減災實踐的需求;應急處置的協(xié)調機制還不健全,減災資源缺乏、且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等。
“只有把整個社會的力量都整合起來,才算得上是‘綜合減災’?!眹覝p災委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這樣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