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朱玉、丁文杰
袁隆平喜歡下象棋,也喜歡看人下棋。
閑暇時,兩個人下棋,周圍十幾個人圍著指手畫腳,其中就有袁隆平。
袁隆平輸了,會一巴掌拍在出招人的腦袋上:“臭小子,亂支招!”然后仰面大笑,笑聲穿透房間在走廊中回響,滿屋的人情不自禁地會被感染著浮現(xiàn)出笑容。
下棋時,沒有人把袁隆平當大科學家。他的學生說,對別的大專家是敬畏,對袁隆平是敬愛。但,誰都知道,這位受人敬愛的、笑得如同老頑童的人,心里裝著的,不僅僅是小小棋盤的幾多疆土,甚至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眾多良田的阡陌縱橫,及世界雜交水稻界的恢弘格局。
雖然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但袁隆平一直沒有驕傲,更沒有止步……他至今還在更高的目標而不懈努力。(攝影 新華網(wǎng)記者 朱繼東)
三十而立
1961年,袁隆平身為湖南省安江農校的一位教師。
盛夏七月,他在田中發(fā)現(xiàn)一株鶴立雞群的稻子,后來被確認為天然雜交稻,觸動了袁隆平的靈感。
其時,中國大地上,正橫卷著一場時達3年的饑饉。天災人禍,讓學農出身,既拿著國家工資又守著農業(yè)試驗田的袁隆平同樣吃不飽肚子。
時隔近50年,現(xiàn)在的袁隆平回憶當年時還說,剛吃完飯就餓了,為了能多吃一點,飯里放上糠,但粗纖維反而讓人消化得更快。
饑餓讓這些從事著農業(yè)科研和教學的知識分子們同樣不能超脫,他們在一起閑聊時,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吃。
袁隆平在學校教過遺傳育種、作物栽培等學科。當時,身在窮山溝里的袁隆平根本沒有途徑去了解世界農業(yè)科技和生物學的發(fā)展走向,即便求知若渴,袁隆平也只能用《人民日報》包住一些外文雜志,偷偷閱讀。
袁隆平認為,雜種優(yōu)勢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可是在傳統(tǒng)理論中,水稻,這種在袁隆平身邊最多,也是中國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沒有雜交優(yōu)勢,它是一種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開花,雄花自然就會給同株上同時開放的雌蕊柱頭授粉。
難道水稻真的不能雜交?袁隆平對這種理論產生懷疑。他開始去稻田中尋找突破。
袁隆平降生在中國最為動蕩的20世紀30年代。在日軍轟炸的炮火中成長起來的袁隆平,目睹了當時中國的山河破碎,身經(jīng)了戰(zhàn)亂的風雨飄零。這一代經(jīng)歷了國土淪喪、戰(zhàn)爭及頻繁政治運動的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情懷卻被動蕩打磨得越發(fā)熾熱,在所有黯淡的日子里熠熠生輝:代表性的就是袁隆平這樣的人,哪怕腹中饑、衣衫破,哪怕是在沒有科研資料、沒有科研環(huán)境甚至挨批挨整的情況下,但有一口氣在,總是想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不為此道,覺得枉生一世。
事隔多年,袁隆平在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回答,對他來說,研究的水稻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生命。
民以食為天,湘西普通的中專教師,把天大的擔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環(huán)境險惡的情況下,攬在了自己肩頭。
責任、道義、知識、對過時理論的質疑、勤奮、靈感,一個個成功因素悄悄地出現(xiàn)在袁隆平身上。
很多人對當年的農校教師,轉而自覺自愿地研究雜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學生李必湖說:“當時我國大學和科研院所有許多水稻方面的鴻儒,為什么對雜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動那個禁區(qū),而一個普通的中專教師敢于提出這一問題,這正是袁隆平老師的高明可貴之處”。
今天的袁隆平,回顧往日,把成功的因素歸為8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還特地解釋說,靈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靈感是知識、經(jīng)驗、追求、思索、智慧綜合在一起的升華了的產物。靈感要有外界東西刺激,靈感來了,一首好詩、一個好曲子就來了,沒有靈感,挖空心思,搜腸刮肚也寫不出一首好詩。
手捧著那棵偶然得之的天然雜交稻,袁隆平用實踐推翻了原本的經(jīng)典理論。這一年,他31歲。
如果想讓水稻雜交,必須找到一種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種,雌花才能接受來自異株的花粉。4年后,袁隆平又在這片稻田里,在國內首次找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雄性株,經(jīng)過人工授粉,結實數(shù)百粒,為雜交水稻育種試驗找到了最初的物質基礎。
袁隆平的第一篇論文發(fā)表在《科學通報》雜志上,事有湊巧,這期雜志變成了“文革”到來時的最后一期,隨后雜志停刊。
“文革”到來了,在全國一片狂熱中,袁隆平為首的雜交水稻研究小組悄然誕生。
高屋建瓴
袁隆平被稱為“戰(zhàn)略科學家”。
他的同行們心服口服地多次強調:袁隆平是戰(zhàn)略科學家,而不是戰(zhàn)術科學家。
同行們的意指,因為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而且創(chuàng)建了一門系統(tǒng)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讓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將世界各國遠遠留在身后,甚至領先美國20多年。
不,僅僅這些都還不夠。
以上的所有都讓同行們敬佩,但讓他們敬仰的,是袁隆平從不局限于在一城一池上的攻城掠地,而是在科學發(fā)展上的敏感和不斷進取,及站在全社會的高度考慮人類生存問題的大器宇,而這,確實是一般的科學家望塵莫及的。在很多學生和同行看來,袁隆平是世界級的大科學家,他對科學的理解,已經(jīng)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全世界吃大米的人占總人口的60%,而中國的水稻種植面積占全世界的50%。
袁隆平說到糧食安全時,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中國多一點糧食不怕,若少一點糧食,你試試看?
不知內情的人可能會回答:糧食少了不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了,可以拿錢去世界上買糧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外糧食市場聯(lián)系比以前緊密,但一旦國內市場出現(xiàn)糧食市場的大面積短缺時,國際糧食進入中國市場“遠水難解近渴”;同時,中國人口眾多,消費量巨大,如果一旦進口,就會迅速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升,有資料顯示,中國只要有5%的糧食供給波動,就會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重大沖擊。而且,但凡有點國家安全意識的人都會明白,糧食在某種程度上不單單是商品,它是一種重要的軍事和政治意義上的戰(zhàn)略物資,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就會受制于人,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糧食也會絆倒巨大的中國。
此外,袁隆平還看出了一步棋。在中國當前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現(xiàn)代化加快發(fā)展的時期,保護耕地與發(fā)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銳,中國的科學家必須要研究出辦法,讓農民在中國因城鎮(zhèn)化日益減少的耕地上,用更少的田種出讓更多人吃的糧食。
現(xiàn)在看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是找到了一個最合理的支點,發(fā)力研究中國發(fā)展中最重要、最需要解決,卻在平安的日子里最不引人注目的問題。
1964年,袁隆平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號”,并于1973年實現(xiàn)“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強優(yōu)勢組合“南優(yōu)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三系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并不滿足業(yè)已取得的成績,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fā)展戰(zhàn)略”,展開兩系法雜交稻的研究。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發(fā)起研究超級雜交稻。
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xiàn)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xiàn)百畝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現(xiàn)在正朝著百畝示范片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努力。
因為雜交水稻的研究前無古人,后雖有來者,但畢竟水平與中國的研究相距甚遠,所以,袁隆平主要的精力是超越自己,而且不但動手自己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前進目標一片迷茫中,向中國雜交水稻界指點科研方向。
有人曾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guī)稻平均增產20%。
據(jù)統(tǒng)計,到2006年止,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畝產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
7000多萬,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shù)量的總和。
袁隆平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用“偉大”二字并不過分。
能力為先
袁隆平小時功課不太差,可也不太好。
但他有一個特點:喜歡刨根問底。上數(shù)學課,他發(fā)問:為什么負負得正?老師不耐煩解釋說,你只需要背就行了。
一句話挫傷了袁隆平的積極性,據(jù)他說,從此他的數(shù)學就沒有學好。
但袁隆平的學生紛紛“揭露”他:他數(shù)學好得很,算水稻產量,我們誰都算不過他,又快又準。
袁隆平并不看重分數(shù),他帶的博士生中,甚至有兩個原來是中專畢業(yè)生。他對別人放話:要看這個人的科研素質,就看他肯不肯下田。實驗室和電腦前的工作,袁隆平認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下田,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
田,是試驗田,田里有袁隆平他們一口一個的“材料”——稻株。懂行的人說,每天下田,才能了解自己研究的項目,秧苗認得人,也會說話。
袁隆平七十多歲的高齡還下田。一天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的學生們說,不敢偷懶,因為老師自己都下田。
于是,袁隆平工作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幾乎所有的人都被田間毒辣的太陽弄成一樣的風格:瘦削,黧黑。
袁隆平說,下田好啊,看綠色,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
因為勤下田又愛運動,身材精干的袁隆平被美國人認為不超過六十歲,他非常得意。袁隆平有一張很得意的游泳照,見到的人夸他身材好,用了一個時尚的詞:性感。袁隆平更是忍不住心中的高興,開始自夸:我七十多歲人了,還像個健美運動員。
大學畢業(yè)時,同學給袁隆平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在雜交水稻名揚天下、造福眾生后,他的學生和同行說,也許,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袁隆平。因為,科學需要眾多的思想火花,思想火花必須點燃在毫無羈絆的頭腦中。活躍的大腦,才是科學生長的最肥沃良田。
袁隆平最怕開沒有實質內容的會。就是專門為他舉辦的新聞見面會上,他一上來照樣沒有客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出名的滋味不好受哇!出名了以后,自由度越來越小,隱私權越來越少……”
臺下的記者們早已笑成一團。
雖然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但袁隆平一直沒有驕傲,更沒有止步……他至今還在更高的目標而不懈努力。(攝影 新華網(wǎng)記者 朱繼東)
禾下乘涼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袁隆平曾夢見試驗田中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谷粒就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著,千萬個穗子,好似氣勢磅礴的大瀑布,袁隆平和助手就坐在禾下乘涼。
這個夢境被袁隆平在不同的場合講過許多遍。甚至,一個超級雜交稻的新品種就被他命名為“瀑布稻”。
即使在袁隆平功成名就,得到了很多人一輩子追求都不能得到的名氣、地位和富裕時,袁隆平仍不滿足:“水稻產量還有潛力,身體還好,腦瓜子還沒有糊?!?/p>
袁隆平為自己確定了新的目標,第一個是超級稻第三期大面積畝產900公斤目標,第二個目標是,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在三五年時間內,把國外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從現(xiàn)在的200萬公頃提高到1500萬公頃,增加3000萬噸稻谷的產量。
達到了這個目標后,袁隆平還做了準備,要雜交水稻向畝產1000公斤進發(fā),這個目標將借助生物技術完成。
記者讓袁隆平談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坎坷和困難,袁隆平舉了個例子:“文革”中在安江農校時,他種的秧苗一夜之間被人拔個精光,直到現(xiàn)在還不知道是誰干的。袁隆平到處尋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救出了僅存的五六根“材料”,其余的都被毀掉了。袁隆平說,當時沒有掉眼淚,但很痛苦。
另一次在別人眼中的坎坷,卻不被袁隆平認為是回事兒: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在評選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現(xiàn)在的院士時,作為候選人的袁隆平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4次提名,卻3次落選。
此時,袁隆平已在國際、國內成就斐然,連獲多次國際大獎,已被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以“雜交水稻之父”的名稱,介紹給全世界的水稻界同行。
袁隆平把沒有當選的原因歸咎于自己:年輕時血氣方剛,做了一件對不起兩位老院士的事。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認為自己科學真理在手的袁隆平咄咄逼人地與主持會議的兩位專家辯論,多少有些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讓兩位專家當場氣得拂袖而去。
今天,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說,我有道理,也應該慢慢講。這是做人的道理。
記者找他,當時的袁隆平回答:我沒當選,說明水平不夠,需要加強學習,但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多出成果。
袁隆平說自己:“我不是沒有名利思想,一個人真正做到?jīng)]有名利思想是很難的。關鍵是要淡泊名利,把事業(y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