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林暉、于文靜、王艷明)水,是生命之源、生產(chǎn)之要、生態(tài)之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與水旱災害持續(xù)不斷斗爭的歷史。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中國用十年時間書寫了防汛抗旱新篇章:一座座大壩巍然屹立,攔腰截斷洪峰;一條條堤防綿延千里,護衛(wèi)江河安瀾;一批批調(diào)水工程穿山越嶺,送來一渠渠甘泉……
十年治水興水的偉大成就,鑄就一座座巍峨的豐碑,為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提供了堅實保障。
完善的工程:骨干水利樞紐撐起防汛抗洪的脊梁
“七下八上”(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水利人一年中最提心吊膽的日子來了。
7月24日晚8時,三峽大壩旁邊的梯級調(diào)度中心燈火通明。長江第4號洪峰正在進入三峽,只見電子顯示屏上的流量監(jiān)控數(shù)字不斷攀升……
7.12萬立方米每秒!這是個創(chuàng)紀錄的峰值數(shù)字,相當于每秒鐘河水可以灌滿近32個標準游泳池。這不僅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的最大洪峰,也遠遠超過1954年和1998年洪水流經(jīng)三峽地區(qū)的最大值。
洪水咆哮而來,但進了三峽水庫,仿佛拳頭打在棉花上,安靜而馴服。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以其博大的胸懷和廣袤的容量,將40%的洪水“攬入懷中”。換句話說,長江洪峰幾乎被攔腰斬斷。
此時,下游人民并沒有感受到洪峰到來的慌亂,生活依舊如常。
十年來,隨著三峽水庫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逐漸投入使用,我國防汛抗洪的底氣愈加充足,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平靜地面對汛期。
實際上,過去的十年并不安寧。從2003年、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到2012年長江、黃河流域的較大洪水,從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春天西南特大干旱。一個個自然災害,如警鐘般時時敲打著中國人的心:防治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勁!
——十年來,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和“兩湖”治理加快實施,三峽水庫建成運行,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和寧蒙河段治理逐步推進,小浪底水庫投入運行;
——十年來,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建成臨淮崗控制性樞紐,打通了淮河入海通道。太湖治理11項骨干工程全面完成,珠江、松花江、遼河、海河流域骨干河道治理穩(wěn)步實施,嫩江尼爾基、廣西百色等控制性樞紐相繼建成并發(fā)揮效益;
——十年來,我國新增水庫庫容1979億立方米,全國水庫總庫容超過7000億立方米;新增堤防2.37萬公里,堤防總長度達到29.4萬公里,保護耕地7億多畝,保護人口5.98億人;
……
今天,我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qū)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tǒng)等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形成,洪澇災害防御能力和防御水平不斷提高。
健全的機制:水旱災害防御的有力保障
美國學者卡爾·魏特夫曾對東方社會性質有過這樣的定義:治水社會。他甚至認為,東方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正是建立在治水需要的前提下。
治水,不僅關系到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的根基,也是必須舉全國之力方能完成的偉業(yè)。幾千年后的今天,面對頻發(fā)無常的水旱災害,中國人民依然匯聚起全國的力量,奏響防汛抗旱的壯歌!
北京白廣路二條2號,院子西邊矗立著一座白色的大樓。這里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廣袤國土上的旱情、水情、雨情、汛情、工情信息匯聚于此,經(jīng)過討論、會商,一道道命令迅即傳達到基層的各個角落。
這是個由國務院領導任總指揮、19個部委和總參、武警總部為成員單位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中樞部門。其下,全國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目前,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已經(jīng)基本形成。
架構已成,尚需各項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運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出臺基礎上,最近十年,《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全國抗旱規(guī)劃》又相繼頒布實施或編制完成,水旱災害的防御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軌道。
7月22日9時30分左右,長江朱沱水文站接到本站水位將達到214米的高洪預報,值班人員馬上將預警信息通知地方政府。
22日中午開始,接到預警信息的朱沱鎮(zhèn)4000多居民開始有序撤離。不久,鎮(zhèn)政府又根據(jù)水文站反饋的水位變化情況連夜組織第二次撤離,數(shù)千居民轉危為安。
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關口。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離不開朱沱水文站這樣的基層水文站點對水情、雨情、汛情的實時監(jiān)測。
數(shù)據(jù)雖然枯燥,卻最有說服力:與2005年相比,2010年全國水文部門向水利部報汛的站點增加一倍,達6700多個;水情信息增加10倍,達1800萬份;中央報汛站30分鐘內(nèi)信息報達率由80%提高到96.32%。
旱情監(jiān)測同樣取得長足進步:全國新增報送枯水期水情信息的測站2550個,新增報送墑情的測站357個,旱情綜合評估分析進一步規(guī)范化和日?;?/p>
一張綿密的網(wǎng)絡遍布全國:國家依托水文站網(wǎng),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雨情、水情、旱情監(jiān)測站網(wǎng)以及水旱災害預警預報、決策指揮系統(tǒng),形成覆蓋七大流域機構和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計算機骨干網(wǎng)絡和異地會商視頻會議系統(tǒng);
一個先進的體系統(tǒng)領救災:一旦發(fā)生降雨,水文部門就可以依據(jù)歷史數(shù)據(jù)和河流的洪水演進模型,較為準確地預報出河流洪峰形成過程,為科學調(diào)度水利工程、提前進行決策部署提供依據(jù)。
應對災害,更需要一支精干有力的搶險隊伍。10年來,我國持續(xù)強化應急救災隊伍建設:
——組建了102支國家級、105支省級、299支市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
——組建了2144個縣級、11753個鄉(xiāng)鎮(zhèn)級抗旱服務隊;
——組建了19支解放軍抗洪搶險專業(yè)應急部隊,并將武警水電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形成了軍民聯(lián)防、群防群控的格局。
——全國設立了26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56種、價值5億元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地方儲備了價值46億多元的防汛抗旱物資。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消防部隊承擔了大量急難險重任務,成為防汛搶險和抗旱減災的中流砥柱。
應對重大水旱災害,我們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動員各方面力量投身搶險救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先進的理念:防汛抗旱兼顧、興利除害結合創(chuàng)造巨大減災效益
回溯五千年中華文明,對治水之策的探索從未間斷:
變“壅堵”為“疏導”,洪荒歲月中的大禹治水,奠定中華文明的基業(yè);
太守李冰以“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急流緩受,不與水敵”的理念修建都江堰,從此蜀郡大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餓”;
在總結歷史治水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的全新理念。
1998年洪水過后,在“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zhèn);加固干堤,疏浚河湖”32字方針指引下,國家投資100多億元,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1200多個圩垸進行了平退。
從此,中國治水開始從“人定勝天”向人水和諧轉變,從人水爭地向注重給洪水以出路轉變。
2003年、2007年淮河兩次大洪水期間,流域內(nèi)多個蓄滯洪區(qū)被啟用,通過主動分蓄洪水,科學調(diào)度,給洪水以出路,及時有效地緩解了全流域的防洪壓力,實現(xiàn)了大水壓境卻安然度汛。
2010年長江大水期間,防洪按照“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兼顧左右岸,協(xié)調(diào)上中下游,水多的時候攔下來,不緊張的時候泄下去;超出河道能力用水庫攔蓄調(diào)節(jié),超出水庫攔蓄能力再用分洪區(qū),避免重點目標遭受洪水淹沒。
十年間,防汛抗旱部門做好骨干水利工程的科學調(diào)度,加強水庫群和梯級水庫聯(lián)合調(diào)度,綜合采取河湖聯(lián)調(diào)、湖庫聯(lián)調(diào)、庫閘聯(lián)調(diào),統(tǒng)籌安排“攔、分、蓄、滯、排”等措施,大江大河一次次轉危為安。
實際上,洪水也不僅只意味著災害。正如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洪水亦有兩面性,眼下,雨洪資源這個概念正被人們愈加頻繁地提及。
十年間,我國水庫和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工作不斷開展,水利工程防洪標準得到相應提高,同時,現(xiàn)有通訊手段和氣象預報水平也得到顯著改進,這些都為科學決策調(diào)度、合理利用雨洪資源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即使遭遇中等干旱年份,也可以基本保證城鄉(xiāng)供水安全。
面對頻發(fā)的旱澇災害,十年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抗災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在洪澇、泥石流、臺風等突發(fā)災害面前,首先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在嚴重干旱缺水面前,首先確保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妥善安排好災區(qū)群眾生產(chǎn)生活……
正是憑借著以人為本和防汛抗旱兼顧、興利除害結合的先進理念,中國防汛抗旱取得了顯著的減災效益:
——十年來,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無一決口,大型和防洪重點中型水庫無一垮壩。全國防洪減災的直接經(jīng)濟效益達1.17萬億元,防洪減淹耕地31656千公頃;
——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解決2480萬人、1772萬頭大牲畜的因旱臨時飲水困難,確保了旱區(qū)群眾飲水安全。平均每年抗旱澆地面積3.75億畝,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140萬噸;
——十年來,我國每年轉移安置受洪水、臺風威脅的群眾上千萬人次,年均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shù)由上世紀90年代的3909人下降到本世紀的1500人,其中2011年全國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shù)降至519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
……
防汛抗旱,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面臨的永恒課題。然而,災害,總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茫茫禹跡,必將繼續(xù)見證中國治水興水的偉大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