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老兵周淑玲回憶抗戰(zhàn)歲月。周淑玲1920年生于黑龍江寶清縣,15歲做抗聯(lián)地下交通員,后參加東北抗聯(lián),家中三代抗擊日偽軍,先后7名親人犧牲。周淑玲回憶說,為躲避日偽軍的兇殘圍剿,抗聯(lián)部隊經常夜里行軍,“不能說話,不能生火,一宿一宿地趕路,要是不及時通過一些地方,就要被敵人包圍。白天,戰(zhàn)士們被迫在山上挖坑躲起來,冬天氣溫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也不敢點火”。解決溫飽是不敢奢望的事情,被圍困的時候一根蘿卜堅持一個禮拜。老人回憶道:“有時候吃不上飯,只能喝尿?!睂嵲陴I急了,周淑玲甚至吃過土。在戰(zhàn)爭年代共孕育了4個孩子,由于條件惡劣,有兩個兒子不到1歲就夭折了,這成為老人心中永遠的痛。后隨部隊撤入蘇聯(lián)境內休整、訓練,1945年隨蘇軍參與解放東北,新中國成立后她先后在東北汽車總廠、沈陽氣體壓縮機廠工作,1983年離休,現(xiàn)居遼寧省沈陽市?!熬乓话恕笔伦冎?,遼河兩岸,松花江畔,整個白山黑水之間,抗日烽火,生生不息。不管是民眾自發(fā)、揭竿而起的抗日義勇軍,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都同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斗爭,保衛(wèi)家園。拜望抗戰(zhàn)老兵、重訪歷史見證人、探訪抗戰(zhàn)后輩,任何一種尋找東北抗戰(zhàn)記憶的方式與途徑,都是為了銘記歷史,傳承不屈的民族精神。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抗戰(zhàn)后輩白鐵軍(左)與妻子楊曉玲在院子里。白鐵軍出生于1958年,抗日英雄白子峰烈士重孫。白子峰,遼寧開原八棵樹鎮(zhèn)八道崗子村人,在家中排行老三,人稱白三爺?!熬乓话恕笔伦兒?,東北淪陷,54歲的白子峰拉起抗日隊伍,加入了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歷任參謀長、副司令。白氏家族在當?shù)厥谴髴?,有土地近千畝,起義抗日時正值秋收,白子峰親自上街敲鑼喊話,讓村民到白家地里收糧食,誰收歸誰,以毀家紓難的精神舉起抗日義旗。白子峰的兒子白璞林、侄兒白璞珍,當時八棵樹鎮(zhèn)唯有這兩名大學生,在白子峰的帶領下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白璞林先后擔任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營長、參謀長,并與父親一起策劃了震驚關東軍司令部的火燒開原站的戰(zhàn)斗。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猛,深受民眾擁戴,很快便發(fā)展到數(shù)千人。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開展了夜襲八棵樹、火燒開原站等30多場戰(zhàn)斗,其中夜襲八棵樹全殲日軍守備隊30余人,白子峰親手擊斃小隊長大橋。日軍關東軍司令部隨即出動了一萬多日、偽軍進行所謂“七縣會剿”。1932年9月中旬,白璞林、白璞珍先后被捕,在嚴刑逼供下他們寧死不屈,壯烈犧牲。9月21日,因漢奸程子源告密,白子峰也落入日寇魔掌。1948年東北解放后,開原縣(現(xiàn)開原市)人民政府在白子峰的家鄉(xiāng)隆重召開追悼大會。在開原縣政府敬送的一幅挽聯(lián)上寫道:“生國報國舍身只為救國;姓白心白至死倒也清白”。白鐵軍現(xiàn)居住遼寧省開原市八棵樹鎮(zhèn)八道崗子村。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抗戰(zhàn)后輩孫顯庭(前)與三位兄弟在一起。孫顯庭出生于1943年,是遼東血盟救國軍總司令孫銘武烈士長孫。遼寧撫順有著著名的抗日壯烈殉國的孫氏三兄弟,長兄遼東血盟救國軍戰(zhàn)士孫銘久,二弟遼東血盟救國軍總司令孫銘武,三弟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三軍團總參議兼第四梯隊司令官孫銘宸。孫氏兄弟在當?shù)厥侵囊髮嵈髴?,提起“孫家大院”無人不曉。孫銘武,原東北軍上校參謀長,后因反對軍閥混戰(zhàn)進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熬乓话恕笔伦兒?,他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沈陽燒殺搶掠的凄慘情景,深感“亡國之慘”,與兄弟醞釀組織抗日隊伍,其弟孫銘宸棄職投筆從戎,其兄孫銘久賣掉祖業(yè)150畝水田、30畝旱田、30多間房屋、并獻出4掛車馬跟隨孫銘武奔赴抗日疆場。1931年10月10日,孫氏兄弟等人在大蘇河蟲王廟血盟誓師、舉起抗日義旗。兄弟三人先后遇害,日偽軍平覆“孫家大院”,孫氏后人流離失所。孫顯庭等兄弟現(xiàn)居遼寧撫順。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李敏在家中向記者講述抗聯(lián)歷史。1924年,李敏出生在黑龍江省蘿北縣梧桐河屯。父親與哥哥均是抗聯(lián)烈士,在李敏幼年時便獻身于抗日斗爭中。1936年,李敏成為一名抗聯(lián)小戰(zhàn)士,開始了戎馬生涯?!罢掌嫌行┦俏业母篙叄行┦俏业膽?zhàn)友,14年抗戰(zhàn)斗爭,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東北抗日聯(lián)軍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與蘇聯(lián)紅軍配合作戰(zhàn),戰(zhàn)勝日軍,光復東北。新中國成立后,李敏先后任黑龍江省民委主任、黑龍江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位。2002年,當時已78歲的李敏組織幾十名退休老干部,成立了一支抗聯(lián)精神宣傳隊,他們以歌傳情,制作了400余首抗聯(lián)歌曲,11年來,在學校、軍隊演出幾十場,宣講數(shù)百次。走入李敏的家中,墻上滿是抗聯(lián)圖片資料。她介紹,很多外國友人前來參觀時,她都會為其演唱抗聯(lián)歌曲。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父親當兵時膽大不要命,曾用三八大蓋擊斃過日軍小隊長?!奔质⊥ɑ型诵莨と颂沼篮团e著父親當年繳獲的望遠鏡和父親舊照說,自己1938年出生時,已身在東北抗聯(lián)的父親陶華福為自己取名“永和”為的就是國家未來永遠和平。陶華福1898年出生于遼寧省新賓縣,1934年加入抗聯(lián),1937年因負傷離開部隊,新中國成立后任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龍泉街道治保主任,1980年逝世。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98歲的姜忠友拿著來自河里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的一只文物農筐說,當年楊靖宇幫他干農活時曾用過這樣的筐。姜忠友現(xiàn)居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zhèn)曲柳川村,1935年這一帶曾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下轄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根據地,姜忠友曾冒險為抗聯(lián)部隊送糧、運鹽,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為當時還是一名農民的他犁過地,教過他打槍,“楊司令是幫我們趕走小鬼子的,當時再危險我也不怕?!彼f,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歷史見證人姜學儒(右)回憶往事。姜學儒1922年10月25日出生,現(xiàn)居住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口前鎮(zhèn)南三家子村。1931年10月,一支名為血盟救國軍的抗日隊伍在清原揭竿而起。血盟救國軍的司令叫孫銘武,是原東北軍上校參謀長,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姜學儒的父親姜紹泉在其手下當騎兵團長,他還記得當時血盟救國軍在孫家大院唱軍歌、走正步的情景。1932年,血盟救國軍遭受重大損失。1937年,姜學儒親眼看見父親被摘心,遇害。新中國成立后參與殺害父親的漢奸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這是馬汝云(左)于1946年與戰(zhàn)友的合影。馬汝云于1924年正月初六出生于河北滄州,3歲喪母,1939年,15歲的他成為孤兒,當年,馬汝云離開家,投奔了當?shù)毓伯a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游擊隊。參加幾次戰(zhàn)斗后,被送去延安,成為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同年加入共產黨。因年齡小,被分到八路軍軍醫(yī)院(后改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當了兩年護士。1941年又被調到當時的中央教導大隊,給首長當警衛(wèi)員,馬汝云經歷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東北剿匪等數(shù)次一線戰(zhàn)役,身上留下多處槍傷。老人家告訴記者,我們現(xiàn)在國富民強,只有國家強大才不會被人欺負。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抗戰(zhàn)老兵鄭德儉說“自己的國,自己的家被敵人破壞了,我就要拼命?!?。鄭德儉,1923年生于吉林省柳河縣,1938年參加東北抗聯(lián),曾持手槍徒步追獲1名騎馬逃跑的日本軍官。1940年被日軍俘獲成為煤礦勞工,1944年加入八路軍,1945年起隨軍參與解放東北,1946年在四平戰(zhàn)役中因頭部炸傷造成左眼失明、咀嚼功能失常,屬于四級傷殘,新中國成立至今享受國家給予的傷殘老兵待遇,現(xiàn)居吉林省通化市。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54歲的劉福在展示爺爺劉義當年做情報工作時裝文件用的鐵匣。劉義1910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zhèn)曲柳川村,1934年加入配合抗聯(lián)的農民自衛(wèi)隊,后成為楊靖宇的秘密地下交通員。新中國成立后,劉義在家務農,1968年去世。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劉義的孫子劉福自費在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zhèn)曲柳川村修建河里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如今該館已免費開放3個月,吸引1.6萬余名游客參觀。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89歲的劉慶英舉著來自河里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的一只文物鞋說,自己12歲那年的一天晚上,楊靖宇來到她家里休息,她和婆婆當時為楊靖宇烘烤的就是這樣的鞋。劉慶英家住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興林鎮(zhèn)興林村,1934年一個深秋的傍晚,抗日英雄楊靖宇踩著一雙剛趟過河的濕鞋來到她的婆家借宿,作為童養(yǎng)媳的她當時拿著一只鞋用炭火烘烤。她回憶:“他的個子很高,在炕上一直躺到半夜,鞋還沒干透就走了。他是個英雄,專打小鬼子的英雄!”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