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45年8月16日的《解放日報》版面局部。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電 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和抗日武裝力量的日益發(fā)展壯大,中共中央亟需主辦一個大型日報,以加強對各地的宣傳和工作指導。
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決定停辦三日刊的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將該刊與新華社編發(fā)的《今日新聞》合并,在延安出版大型日報《解放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5月15日,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了“中央關于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指出:“一切黨的政策,將經(jīng)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zhí)筆。各地應注意接收延安的廣播。重要文章除報紙刊物上轉載外,應作為黨內學校內機關部隊內的討論與教育材料,并推廣收報機,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廣宣傳,是為至要。”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正式創(chuàng)刊,這是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毛澤東題寫報名并撰寫發(fā)刊詞,闡明了報紙創(chuàng)刊的宗旨和任務,論證了黨報使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使命的一致性,黨報就是要準確地宣傳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任務及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教育人民群眾、指導革命工作的武器。
初創(chuàng)時,《解放日報》是鉛印四開兩版。出版四個月后,1941年9月16日起,擴大為四版,增加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宣傳教育內容;中央要求報紙的文字,應力求生動活潑,堅強有力,反對黨八股;中央各部委工作同志要多給《解放日報》寫文章,介紹工作經(jīng)驗,使之真正成為全黨反映實際領導工作的機關報。
《解放日報》的社址設在與寶塔山(即嘉嶺山)隔河相對的清涼山上。從1942年9月起,《解放日報》還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1943年3月中央《關于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確定,《解放日報》歸政治局、書記處之下的宣傳委員會(毛澤東為宣傳委員會書記)統(tǒng)一管理。黨中央對黨報給以堅強有力的領導,報紙每一階段的宣傳方針,都由中央討論決定。毛澤東對《解放日報》的工作一直非常關心,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領導了《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指導《解放日報》成長,親自動手為《解放日報》寫社論、改稿,許多具體工作他都親自安排,具體指導。毛澤東對社論的撰寫非常重視,親手給報社寫社論,率先垂范,成為我國現(xiàn)代新聞史上的佳話。毛澤東還審閱和修改過許多《解放日報》擬發(fā)的重要文章。毛澤東每天收到許多來自各方面的報告、書信、報刊等,凡是他認為有價值,可公開發(fā)表的,都推薦給《解放日報》發(fā)表,使報紙的內容更加豐富,更有指導意義。這成為《解放日報》優(yōu)秀稿件的重要來源,也是黨報質量和作用的重要保障。有一段時間,人們忙于整風學習和生產(chǎn)勞動,寫稿的人少了,《解放日報》第四版發(fā)生“稿荒”。毛澤東親自出面,開列名單,下達任務,為報紙約稿。中共中央和各中央局、分局不少領導人都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過文章。毛澤東還要求黨報要吸收黨外人員發(fā)表言論,使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國主義的人都有機會在我黨黨報上說話。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進犯延安。自3月14日至17日,兩社人員先后撤離。3月27日,《解放日報》停刊。報社編入黨中央隊伍序列,跟隨毛澤東轉戰(zhàn)陜北。從此,新華社擔負起黨中央的通訊社、機關報、廣播電臺這三重任務。
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關心指導下,延安《解放日報》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出版,不斷改進,及時傳播黨的聲音,對革命做出重要貢獻,不僅宣傳了黨的政策,鼓舞了軍民斗志,也為各解放區(qū)乃至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的新聞隊伍。它出色地完成了黨賦予的光榮使命,以卓越的宣傳業(yè)績和豐富的辦報經(jīng)驗,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成為我黨新聞史上一座高大的豐碑。
1949年4月24日,中央決定把《解放日報》的報名交給上海,作為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和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上海《解放日報》于1949年5月28日創(chuàng)刊,現(xiàn)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