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農業(yè)生產上實行了均田法與租調徭役,從而解放了農業(yè)生產力。農業(yè)豐收后,又采取置倉積谷,預防荒年。當時倉有兩類,一類是官倉,另一類是義倉。官倉防大災,義倉可防小災,這種積谷防災法起到一定作用。手工業(yè)生產技術有進一步提高,造橋術和造船術發(fā)展很快,趙州氵交河上的安濟橋“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當時造船高45尺,長200尺,起樓4層,船體堅固,能載重,說明當時有一種特殊的技術。當時商業(yè)南方比北方發(fā)達,各地需要的商品,都可供應,可見當時商人囤積的貨物之多。
到了唐朝,農業(yè)生產比較興盛,這主要與均田變?yōu)榍f田以及租庸調變?yōu)椤皟啥悺笔怯嘘P系的。當時受田的農民,一個丁繳一份租賦,服一份徭役,每丁每年納粟2石(擔),叫做租;納絹2丈,另外加綿3兩或麻3斤,叫做調;每年無償勞動20天,不需要勞役時,每天收絹3尺,叫做庸;如果需要增加服役日數(shù),加15天免調,加30天租調全免。唐朝的手工業(yè),有官營、私營兩種,官營手工業(yè)產品供朝廷使用,私營手工業(yè)產供商賈買賣。當時紡織業(yè)比較發(fā)達,織制品有繚綾、輕容、輕絹、紅線毯;染色業(yè)、采礦業(yè)、造船業(yè)都很發(fā)達;制瓷業(yè)已進入由陶到瓷的完成階段,我國最優(yōu)良的瓷器產地江西景德鎮(zhèn),當時叫新昌縣,磨面業(yè)的磨坊,一般用馬牽石豈,有水利的地方,設水磨;唐朝的印刷業(yè),已有印刷品的出現(xiàn),印刷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造紙技術的提高,已能用紙寫字印字,還有糊窗的紙,包茶葉紙,和做紙錢的紙;當時揚州送上甘蔗,榨取蔗液,可以制成糖塊。唐朝商業(yè)對交易有無,加強經濟聯(lián)系,以及與四鄰各國的貿易,都有積極作用。當時全國最大的商市,是西京、東京兩市;州縣市也是較大的市;離州縣城較遠,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市稱為草市;還有行市、墟市、亥市、集、廟會。唐朝國內水陸交通暢達,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北路四條干線;水路交通以揚州為中心,通濟渠是南北交通的總干線;唐朝對外海上交通,仍保持大國聲望,中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交通、暢達無阻;唐朝對外貿易也很發(fā)達,但史書記載“錦綾、羅彀、綢絹、綿布、牦牛尾、珍珠、金、銀、錢、鐵,并不得度西北邊諸關”,從南方海路上來通商的各國,都是較遠的國家,禁令稀疏,貿易往來,完全自由。
五代十國時期,我國北方經濟比較落后,由于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階級的爭權殺戮,北方人口大減,這實際上是對農業(yè)生產力和手工業(yè)商業(yè)生產力的一種摧殘。公元943年后晉出帝天福八年,春夏里有早災,秋冬有水災,蝗蟲大起,境內竹木葉都被蝗蟲吃光;再加上軍事上人為的決黃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而在當時的南方,經濟一直在緩慢地上升,并且形成了若干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qū)域:前、后蜀是農業(yè)、工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史書記載,蜀倉庫經常裝得滿滿的,武器、錢糧、金銀、數(shù)以萬計;吳、南唐重視農桑,注意恢復生產,境內粗安出現(xiàn)了相對繁榮的景象;吳越農業(yè)發(fā)達,興修水利尤為積極;楚主要靠賣茶和通商,在一些州縣設立了一些圖務(商店),且運茶到黃河南北,交換衣料和戰(zhàn)馬以獲利;閩以保境息民為立國方針,勸農桑,定租稅,獎勵通商,民眾得到了30年的休整。
我國唐朝時期不僅國內經濟較繁榮,商業(yè)發(fā)達。還是對外貿易最發(fā)達的時期,和四鄰諸國聯(lián)系最密切的時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國鑄造的貨幣,也是在唐朝前后流出最多的時期。
在我國唐朝時,和東南亞各國在經濟、文化上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隨著人員的往來,我國唐朝的財物、錢幣一批又一批地通過海運和陸路,流到了東南亞各國: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的蘇門答臘)、墮婆登(今印尼)、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和驃國(今緬甸)都經常派人來我國唐朝,他們帶到中國來的是香料、珍珠、象牙、棉布,他們帶回去的是糧食、金銀、錢幣。當時,唐朝人對東南亞各國帶到中國來的商品非常喜歡,并把它看成是難得的珍品。當時貨幣流出到印度洋和地中海各國。在我國唐朝時期,朝廷在今廣州設有市舶使,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收稅工作,外國商人來中國經商做買賣,只要不違犯當時中國唐朝政府的法律,貿易往來完全自由。當時,中國載著出口商品、食物和錢幣(零花用)的船只,往返航行于波斯灣地中海一帶,據(jù)阿拉伯人蘇萊曼在《東游記》中說,唐朝時中國建造的航海船,特別高大,盡管波斯灣、地中海風大浪高,但中國船只卻通行無阻、安然無恙:所以,現(xiàn)在埃及開羅南郊福斯他特遺址,還發(fā)現(xiàn)數(shù)以萬計的我國唐朝時期的瓷器碎片。據(jù)傳,在今印度勃拉名納巴特遺址,也發(fā)現(xiàn)有中國唐朝時期的瓷器碎片。 同時在東南太平洋的婆羅洲北部沙撈越地方,也發(fā)現(xiàn)了我國唐朝人開沒的鑄鐵廠;可見當時唐朝鑄造的錢幣,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商人、航海人員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流散到了現(xiàn)在的埃及、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我國貨幣還流出到我國北方的突厥國及其鐵勒、回紇、拔野古、葛羅祿、等部族。
據(jù)史書記載,造成我國貨幣流出到這些國家、部族的起因有:
一、公元604年之后,隋煬帝當政時期,突厥王始畢可汗,招收了大量中國的避難人,這些人帶著財物和錢幣,逃到突厥去幫助攻打契丹、吐谷渾;
二、公元622年之后,唐高祖當政時期,派人和突厥商議和好,唐朝每年贈送給大批財物、錢幣;三、唐太宗當政時期,與突厥王頡利聯(lián)盟,在往來中大批的財物、錢幣隨著贈送流出;
四、唐武則天當政時期,我國的財物、錢幣等物隨著突厥人經常來到我國內地而大量流出。我國東北方的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國也有我國的貨幣流入。
據(jù)史書記載,造成我國貨幣流出到這些國家、部族的原因有:
一、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高麗國發(fā)生內亂爭權,并派泉獻城到唐朝要求出兵援助,我國先后派軍隊帶著人馬糧食、錢幣等物,先后到達高麗國的平壤等地。
二,公元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我國派人攜帶糧食、人馬、衣物、錢幣,到達百濟國。
三,新羅國一直和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公元735年一823年期間,新羅人口販子,經常運送奴婢來中國出賣,換走不少財物和錢幣。
四、日本自隋唐以來。一直和我國保持著友好往來關系,公元600年,隋開皇二十年.至公元614年,隋大業(yè)十年期間。日本多次派使者來華,每次往返都要帶走一—批財物、錢幣:到了唐朝,日本對吸收中國文化,非常熱情,經常派出一批批留學生、學問僧來到我國,同時,我國唐朝漢文化的各個方面及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派人移植到日本。到了唐朝后期,兩國商船來往數(shù)十次。以上這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及經濟往來,每次都從我國帶走大量物品和錢幣。
此外貨幣還流出到我國西北方的西突厥、大食國、吐谷渾,泥婆羅國、西方天竺諸國。據(jù)史書記載,從隋末到唐朝,我國曾派出李靖等大將帶領人馬、糧食、衣物、錢幣。深入到葉谷渾;特別是到達泥婆羅國后,國王見到大喜,優(yōu)禮相待。在我國和西方天竺國的交往中,玄奘法師起了積極作用。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玄奘法師帶著隨員、糧食、衣物、錢幣從長安出發(fā),經涼州、瓜州,出玉門關,越過蔥嶺北隅,經過大清池到達碎葉城,渡過葉河、烏滸水、孔道鐵門關(今阿富汗),穿行吐火羅,越過大雪山,進入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渡恒河,到達摩揭陀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和烏萇王朝的國主戒日王所建的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坎諾吉城)。在唐朝,從我國長安安遠門,西行上垅坂,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臺,越伊黎河至碎葉進入中亞。這就是當時的“絲綢之路”。我國和中亞西亞的商人、貴族等攜帶著錢幣財務往返于著絲綢之路,是我國當時貨幣流出的主要途徑??傊瞥俏覈鴼v史上的鼎盛時期也是對外交往的最繁榮時期體現(xiàn)了華夏泱泱大國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