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2日電(記者 胡星、陳嬙)71歲的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依舊保持著20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經(jīng)常步行3公里到海拔2300米的山上,去看看他常說的“我們海雀這片林”。
這是一片郁郁蔥蔥的華山松林,1.2萬多畝林地覆蓋了海雀村的幾十個山梁。文朝榮走進密林深處,像走進自己家里?!拔覀兒H高@片林,從一抱一捆的小樹苗長成現(xiàn)在水桶粗的大樹。20多年,山都跟著‘長胖’了?!?/p>
貴州省畢節(jié)市赫章縣河鎮(zhèn)鄉(xiāng)海雀村是烏蒙山腹地的一個小山村,世居著200多戶彝族和苗族群眾?!昂H浮痹诋?shù)氐囊妥逶捓镆馑际恰昂R粯哟蟮暮保緫侨绱嗽娗楫嬕獾牡胤?,在20多年前卻是一片“沙?!薄?/p>
和所有喀斯特山區(qū)一樣,海雀村的山梁保不住土、關不住水。文朝榮1985年當上海雀村黨支部書記,他說,那時山上不僅沒有樹,長出來一點草就被村民的牛羊吃掉,風一吹黃沙漫天,雨一下泥沙俱下。
“春天的大風把泥巴都刮跑,石頭露出來?!贝迕裎恼颜f,有時候雨下大點就造成泥石流,有一次親眼看著自家的幾只羊被沖走。
山上沒有樹給村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不要說修房子的木頭,就連搭屋頂?shù)臉滂捐径家剑保补锿獾牡胤饺フ摇I缴纤矝]有,背水要走2公里?!蔽某瘶s說。
海雀村民下定決心改變這樣的狀況。1987年冬天,文朝榮開始帶領村民上山植樹,他們抱著一個樸素的想法: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養(yǎng)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
那是一個“早上上山天沒亮,晚上回來月亮上”的火熱的植樹造林場面。300多名村民每天早上6點多就背著華山松樹苗上了山,集體的地大家一塊種,各家的地自己種。
文朝榮一家負責幾十畝荒坡的植樹任務。他告訴記者,村干部“放線”確定每棵樹種下的位置,村民們根據(jù)“放線”挖坑,1畝地大概種160棵樹。山上沒有水和食物,吃的全是自己帶上山,中午大多在山上烤土豆吃。
冬天的海雀村風雪交加,氣溫極低,為了種下一棵樹,村民用鋤頭使勁敲碎地上的冰層,挖好樹洞小心翼翼放下樹苗?!案善鸹顏砩砩喜焕?,就是手冷?!蔽某瘶s說,大家會扯干草生上火,手凍僵了就去烤一下。
此后連續(xù)多年的冬季農(nóng)閑時節(jié),海雀村民都在山上植樹度過,種了30多個山坡的華山松,光禿禿的山上第一次有了綠色的印記。
林子種好了,海雀村民開始考慮后續(xù)管理維護問題。海拔太高,村民擔心樹的存活;周邊村子還有毀林開荒的行為,大家又擔心山火。于是村支部和村委會定下村規(guī)民約:“嚴禁在林區(qū)放牧、嚴禁毀林開荒、嚴禁放火燒山、嚴禁亂砍濫伐……”
同時村里還組建了由6名青壯年組成的護林隊,由大家湊糧食作為報酬,每人每年350斤苞谷,護林隊每天派出2人上山巡邏。20多年來,1萬多畝林場未發(fā)生過一次火災和偷盜林木事情。
此后,村民積極響應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再次人背馬馱營養(yǎng)袋育出的樹苗以及澆樹用的“定根水”,在開墾種植多年的山坡上種下1120畝樹苗。
文朝榮說,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環(huán)境變好了,村民不用再同惡劣的自然抗爭,一門心思搞特色種植、養(yǎng)殖,農(nóng)民年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4680元。
海雀村的“綠色”還惠及周邊村寨,山下河鎮(zhèn)鄉(xiāng)老街村紅旗組修建水窖,專門從海雀村引水?!埃玻岸嗄昵拔覀冏约撼运家邘讉€小時去背,現(xiàn)在可以給別人供水。”文朝榮說。
據(jù)統(tǒng)計,海雀村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5%上升至目前的67.3%?!昂H浮?,這個寄托了當?shù)厝罕妼椭C自然向往的名稱,如今變成了現(xiàn)實。
記者在畢節(jié)市采訪了解到,作為長江和珠江“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畢節(jié)市經(jīng)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和生態(tài)保護,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4%上升至目前的43.1%,水土流失面積減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