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廖翊)國家文物局5日上午在居庸關長城發(fā)布長城資源調(diào)查和認定成果: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chǎn)43721處。
出席發(fā)布會的專家表示,運用田野考古、當代先進科技手段等完成的長城資源調(diào)查,是對長城“家底”的全面摸底,為全面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國家文物局提供的報告指出,在長城資源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城仍然面臨著相當嚴重的人為和自然破壞的威脅,特別是近年來人為破壞有加劇趨勢。目前,長城在保護、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法人違法現(xiàn)象嚴重,個別地方和部門在基本建設、長城資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隨意開挖、破壞長城;二是保護意識較為淡薄,部分地方群眾缺乏文物保護知識和意識,在長城上取磚取土、平整道路、種植農(nóng)作物等現(xiàn)象較為嚴重;三是保護基礎工作相當薄弱,由于長城大多分布于邊緣偏僻地區(qū),地方財政困難,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基礎工作(即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管理機構或人員)進展緩慢;四是研究水平總體不高,研究力量較為分散,針對長城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特點、保護維修、展示、監(jiān)測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響并成為國際遺產(chǎn)保護界廣泛認同的學術成果不多。
報告稱,受長期以來的地震、洪災、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和上述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長城遺址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人工墻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好,而74.1%保存狀況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礎部分。有大量長城遺址存在坍塌、傾斜等重大險情,搶救保護這些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已刻不容緩。
國家文物局表示,在“十二五”期間,要按照險情的輕重緩急程度,組織技術力量分批開展長城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在具有重要價值或已開放參觀的長城段落設置必要的安防、避雷和圍欄等保護設施,建立長城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基本排除大的險情隱患,確保調(diào)查認定的長城遺產(chǎn)得到有效保護,使長城保護總體狀況得到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