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5日電(記者何天文、齊健、高川)一條蜿蜒崎嶇的公路從山腳通向山頂。說是公路,其實就是一條簡易的泥巴路,路面剛好能過一輛汽車。因為坡陡坑大路差,記者只能換乘鎮(zhèn)里底盤高一些的汽車顛簸著上山。山上幾百戶人家依山而居,周圍的林木因旱不少已經(jīng)枯黃。
這是一個地處湘黔邊界武陵山區(qū)深處的村子。在貴州省石阡縣中壩鎮(zhèn),像這樣居住在山上的村寨很多,所不同的是,這個村是當?shù)睾登樽钪?、群眾生活飲水最困難的村,且村民大多是侗族和仡佬族。
“太平村400多戶2000多人,有八成以上村民飲水困難?!碧酱宕逦瘯敝魅务T魚說。
眼下正是秋收之時,可山間梯田里的水稻卻看不到有人收割?!斑@些都是‘望天田’,連續(xù)兩個多月的干旱幾乎全部絕收了?!彪S行的鎮(zhèn)干部一邊說一邊和記者走進稻田里,只見才抽穗的秧苗就已枯死,腳下堅硬的地塊裂開了大口子。
說話間,政府組織的送水車已來到村口,等著領(lǐng)水的村民們已提著水桶和扁擔排好了隊。記者幫助一位老人灌滿兩桶水,與當?shù)馗刹枯啌Q著擔到一里外老人的家里。
“這兩桶水有80來斤,夠我們老兩口一天飲用了。”78歲的譚其昌說。
馮魚拿出一個小本子,認真地登記著每家每戶領(lǐng)水、送水的情況。這位主要負責全村人飲水問題的“村官”說,因為飲水困難的群眾多,附近水源都干涸了,每天需要兩輛卡車到10公里以外的水源點取水,一天跑3個來回,取水、分水、送水,幾乎要從天亮忙到天黑。
“我活了70多歲,從沒見過像今年這樣的大旱,多虧有干部天天給大家送水啊?!弊T其昌老人說,他家種的水稻和玉米幾乎都絕收了,存糧還夠吃一個多月。
走進譚其昌家廚房,記者看到灶臺上有一缽白米飯和一碗南瓜湯、一小碗辣椒水——這是老兩口中午的飯菜。
送水進村,不讓一戶斷水缺糧,成了當?shù)馗刹浚叮岸嗵靵淼摹暗谝灰獎铡?。馮魚說,為了減少旱災造成的損失,現(xiàn)在,村里鼓勵壯勞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還把縣里下發(fā)的油菜種子發(fā)到每家每戶,“一旦下場透雨,就會發(fā)動大家翻地育苗,搶種油菜”。
烈日當空,地面被曬得發(fā)燙。起身離開譚其昌家時,隨行的中壩鎮(zhèn)黨委副書記卓天明握住老人的手說:“有困難,找干部。今年老天不幫忙,政府幫忙,確保大家有水喝、有飯吃?!弊T其昌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