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考察隊員乘坐“海豚”直升機到達“長期冰站”的站址。當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緯86度55分、西經(jīng)178度53分的北冰洋,尋找到一塊大面積、相對固定的平整海冰,將在此建立“長期冰站”開展為期15天左右的綜合考察。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科考物資被運送到指定地點(8月8日攝)。8月8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考隊打響“長期冰站”綜合考察的攻堅戰(zhàn)。當天,考察隊在北緯86度55分、西經(jīng)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塊大面積、相對固定的海冰上,建立了“長期冰站”。在計劃15天的考察期間,考察隊隊員將全面觀測北極海冰融化過程中的大氣、海冰和海洋參數(shù),為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及其機理獲取科學數(shù)據(jù)。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新華社“雪龍”號8月8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北緯86度55分、西經(jīng)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塊相對固定的大面積海冰上,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建立了“長期冰站”,并于8日正式打響了冰站綜合考察的攻堅戰(zhàn)。
在15天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將全面觀測北極海冰融化過程中的大氣、海冰和海洋參數(shù),為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及其機理獲取科學數(shù)據(jù)。同時,他們將開展與冰下生態(tài)過程動態(tài)變化有關的化學、生物等考察,了解北極浮冰中冰棲生物的分布及其對海冰融化的響應,探討融冰期間北極冰站與鄰近水域冰藻葉綠素生物量和生產力的分布特點等。
“長期冰站”科考隊員分為冰雪大氣組、海冰結構組和海冰融化組等8個小組,以保證數(shù)據(jù)質量與儀器安全,在冰面上實行分區(qū)作業(yè)。
隨著“長期冰站”綜合考察拉開帷幕,考察隊“防熊”工作也進入“一級戰(zhàn)備”。按照事先制定的詳細預案,冰上作業(yè)固定瞭望警戒組、冰上防熊巡邏組、緊急情況處置組和總協(xié)調值班組已全部到位,隨時處于高度警惕狀態(tài)。
為保證每一位考察隊員的生命安全,考察隊實行了嚴格的“下冰”制度,每一名到冰上作業(yè)的隊員,均需提前一天提交作業(yè)申請表,經(jīng)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審批后方可登冰作業(yè)。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考隊在“浮冰世界”艱難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7月27日電(記者 張建松)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堪稱“浮冰世界”。湛藍的大海上漂浮著潔白的冰塊,藍白間雜,美不勝收,但給科考隊員的海洋調查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和安全隱患。
考察隊員在浮冰區(qū)回收用于調查海底沉積物的箱式采泥器(7月25日攝)。自從7月25日駛入北緯72度、西經(jīng)16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的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深受浮冰困擾。大量隨波逐流的浮冰將“雪龍”號團團圍住,密密麻麻,一望無際。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自從7月25日駛入北緯72度、西經(jīng)16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的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就深受浮冰困擾。大量隨波逐流的浮冰將“雪龍”號團團圍住,密密麻麻,一望無際。
在浮冰密集的海域,考察隊員在進行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調查采樣時,放到海里的儀器鋼纜一旦被浮冰掛上或纏住,極易導致鋼纜斷裂、儀器損壞,甚至人員受傷,十分危險。不僅如此,在密集的浮冰阻擋下,“雪龍”號只能以七八節(jié)的航速“吭哧、吭哧”艱難航行,大大耽誤了奔赴下一個海洋考察站位的時間。 >>>詳細閱讀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穿越北極圈開始考察北冰洋
新華社“雪龍”號7月20日電(記者 張建松)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0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穿越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開始進行北冰洋科學考察。
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考察隊員們在“雪龍”號上舉行了“問候祖國、祝福世博”的慶?;顒?,向祖國人民問好,為上海世博會遙送一份來自北極的祝福。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吳軍說,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對促進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上海世博會是首次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的注冊類世博會,兩者都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詳細閱讀
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白令海初戰(zhàn)告捷
新華社“雪龍”號7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經(jīng)過19天的風雨兼程、晝夜奮戰(zhàn),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白令海的海洋綜合調查圓滿結束,初戰(zhàn)告捷。
白令海是北冰洋的“門戶”,欲想研究北冰洋,必先探秘白令海。在我國前三次北極科學考察中,白令海都是重點調查海域之一。第四次北極科考隊7月10日抵達白令海作業(yè)區(qū)以后,在白令海盆、北白令海和白令海峽區(qū)域,共進行了47個站位的水文、化學、地質、大氣等相關要素的多學科綜合觀測和采樣。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