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鹿永建)歲末寒冬,不少機關單位準備向困難群眾送溫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寒冷的冬天,農民工群體中有一些身處疾病和嚴寒等困境的人,更需要給予救助、送去溫暖。
日前,有媒體報道,在南京有露宿的農民工凍死。后來,有關部門公布調查結果:這位農民工死于疾病。此事凸顯一個問題,在冬季,那些一時沒找到工作又不愿返回故鄉(xiāng)的農民工,有不少露宿街頭,遇到疾病和嚴寒就容易陷入困境。對于這些勞動者和公民,社會應給予必要的救助。
救助這些陷入困境的農民工,有關部門要負起責任。目前,在政府部門的職責分工中,流浪乞討人員由民政部門的救助機構提供短期救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正在引導企業(yè)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和生活條件,一些地方還出臺了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法規(guī)。而一些工作暫時無著落又不愿意返回原籍的農民工,他們陷入困境并不在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企業(yè)的幫助范圍之內。這些同樣創(chuàng)造過財富的勞動者,如何在陷入困境時得到救助,政府有責任在深入調研后予以明確。
救助這些陷入困境的農民工,必須發(fā)揮民間組織的力量。有困難找政府,是深入人心的觀念,但對政府過度依賴不合理也不可行。加強對于陷入類似困境的農民工的救助,應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充分發(fā)揮民間組織的力量。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同時也有上百萬志愿者和眾多民間組織到達災區(qū)參加救援。在一些國家,每到嚴冬都會有民間組織發(fā)動志愿者,走上街頭,尋找需要幫助的人,以各種形式提供幫助。這樣的情景,也應當出現(xiàn)在中國的大街小巷。
救助這些陷入困境的農民工,必須加快社會建設特別是制度創(chuàng)新。希望工程的創(chuàng)始人徐永光觀察到,眾多民間組織在地震過后不到一年紛紛離開了汶川地震災區(qū),不是無事可做,而是因為得不到資金支持。制度創(chuàng)新已有成功先例:中國紅基會2008年安排2000萬元善款,面向國內民間公益組織和專業(yè)服務機構公開招標汶川地震災后援建項目,取得良好效果。應當將這樣的創(chuàng)新之舉日?;⑵毡榛?,使善款從大型公募機構源源不斷地流入數以萬計的民間組織。到那時,冬天來了,將有眾多民間組織把志愿力量集納起來,以專業(yè)化的水準給陷入困境的農民工送溫暖、送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