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qū)發(fā)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fā)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世界頂尖科技周刊――英國《自然》(Nature)雜志今天在其網站公布了這一重大發(fā)現,稱“本次發(fā)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并將在10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fā)表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胡東宇介紹,該化石距今約1.6億年,較之以往世界最早的“帶毛恐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fā)現的“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000萬-3000萬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鳥類起源研究是進化生物學領域近年來進展最為迅速的方向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美國學者復興了鳥類“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使鳥類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世界各地發(fā)現的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也支持鳥類和恐龍之間的“親緣”。但這些化石的年代都晚于迄今已知最早的鳥類――距今約1.5億年的“始祖鳥”,這一進化史上“時間倒置”的尷尬引起了學術界對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疑問。
此次發(fā)現的帶毛恐龍化石屬“赫氏近鳥龍”,它不僅將帶毛恐龍化石的歷史提前了2000萬-3000萬年,而且比“始祖鳥”的年代還要早至少數百萬年。因此,為鳥類起源于獸腳龍類恐龍?zhí)峁┝藦娪辛Φ淖C據。
新發(fā)現的化石在其近乎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飛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征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道。
據胡東宇介紹,與德國的“始祖鳥”相比,近鳥龍的飛羽相對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尖端鈍圓,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鳥龍的足羽,結合現生羽毛發(fā)育學資料,也被認為代表著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赫氏近鳥龍的飛羽與原始鳥類相比也顯然不適于飛行。此外,近鳥龍極長的小腿通常被視為適于奔跑,但其長滿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動物中很少見。
“這些表明恐龍-鳥類的轉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胡東宇說。
此次研究成果由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完成,研究人員除胡東宇外,還包括中國著名古鳥類學家侯連海、著名恐龍學家徐星以及著名生物地層學家張立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