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人民日報評論員: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歸根到底靠改革開放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五
改革開放30年,發(fā)生在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深刻改變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命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國家綜合實力增強,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這場深刻的變革,因為利益調整的層次較深、力度較大、涉及面較廣,在加快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步伐和改革攻堅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對30年改革開放,只看到矛盾和問題,對輝煌成就視而不見,是一種偏見;只講成績經驗,忽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會失之片面。
10月11日,華燈初上,高樓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車水馬龍,流光溢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qū),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從1980年國家批準設立經濟特區(qū)以來,“深圳速度”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習慣用語。在短暫的28年間,深圳從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邊陲小漁村發(fā)展到人口過千萬的現代大都市,城區(qū)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6700多億元,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的奇跡。深圳目前已經成長為中國內地經濟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高新技術產業(yè)、現代物流業(yè)、金融服務業(yè)以及文化產業(yè)是其四大支柱產業(yè)。此外,作為中國主要的外貿口岸,深圳進出口總額連續(xù)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0628美元,成為內地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正視改革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很重要,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當前的不少矛盾和問題,在改革開放前是未曾顯現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逐步凸現出來的。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教育、醫(yī)療等社會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出現了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一些地方就業(yè)壓力增大;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一些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等等。
這些問題的具體成因非常復雜,有的是認識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設計不周到、操作不規(guī)范造成的,還有的是在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傮w上看,這些問題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發(fā)展水平有關,與改革開放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鑒有關,而不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出了問題。恰恰相反,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對外開放水平不高造成的,說到底是發(fā)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
對這些問題,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敷衍塞責。單純通過抓經濟發(fā)展來解決,只能觸及問題的局部或表面;回避體制和機制就事論事,也無法從根本上來解決。正是因為清醒地看到了這些,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的同時,鮮明提出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努力使改革決策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切,反復強調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統(tǒng)籌好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統(tǒng)籌好改革涉及的各項工作。這些年來,從免除農業(yè)稅到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從推進新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制度到落實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從頻出重拳嚴懲腐敗到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正在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解決。這也充分說明,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歸根到底靠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不僅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前進中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我國改革發(fā)展進入關鍵時期的重要時刻,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我國經濟平衡較快發(fā)展受到嚴峻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處理一系列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更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使關系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體制機制,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做到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30年前,為了擺脫困境,重新奮起,我們毅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由此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今天,我們唯有繼續(xù)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才能不斷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30年實踐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開辟更為廣闊發(fā)展前景的必然選擇。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成功轉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最重要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一體制對發(fā)展經濟、加快推進工業(yè)化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存在排斥市場調節(jié)、利益導向這一內在缺陷,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凸現,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在認識上一次次突破,實踐中一步步深入。把市場經濟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也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向前邁進的歷史邏輯。
改革開放30年,變化巨大,成就巨大。變化和成就,都源于經濟體制之變。市場體系培育了,政府職能轉變了,管理體制改革了,中國的糧食及農副產品在不知不覺中告別了短缺,鋼鐵產量穩(wěn)居世界第一,紡織品生產出口也成為世界第一。國有經濟的比重降低了,但公有制經濟的實力和控制力卻不斷增強。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力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利益實現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社會活躍了,億萬農民走出了鄉(xiāng)村;市場豐富了,各種經濟成分百舸爭流;體制靈活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活力迸發(fā)涌動。 >>>>詳細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能走回頭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三
30年前,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國面臨著十年內亂帶來的嚴重局面:社會動蕩、經濟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貧困。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要擺脫困境,必須把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回首30年歷程,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就是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風險,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干擾和考驗,我們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為什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因為它符合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在談到改革開放的動因時,鄧小平說,“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fā)展生產力?!苯刂粒保梗罚改?,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qū)仍處于貧困狀態(tài)。中國人民深刻反思: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為什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因為它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的制度,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只有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擺脫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tài),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社會主義才有生機活力,也才能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
為什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因為它是黨的先進性的內在要求。我們從歷史教訓中認識到本本主義、思想僵化,黨的生機就要停止。我們黨必須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開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