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3月25日電(記者張建新)衛(wèi)生部副部長黃潔夫25日說,人體器官來源是影響我國器官移植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每年約有150萬人因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進行器官移植,但僅1萬人左右能夠得到移植治療,器官捐獻登記和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的建立迫在眉睫。
黃潔夫25日在天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肝移植學術研討會上說,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近5年來取得了快速發(fā)展,器官移植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天津市一中心醫(yī)院的移植數(shù)量曾經達到世界第一,國際上能夠開展的器官移植我們幾乎都能夠開展,一些醫(yī)療單位移植病人的生存率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由于捐獻器官數(shù)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臨床治療需要。
據(jù)了解,我國人體器官來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不愿意捐獻出自己的器官。此外,由于缺乏腦死亡、一些開展器官移植的醫(yī)療機構不規(guī)范行為,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準入制度,一方面浪費了寶貴的器官資源,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備技術條件,影響了器官移植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黃潔夫說,我們將探索建立器官捐獻登記和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通過社會宣傳改變人們的器官捐獻的傳統(tǒng)觀念,宣揚人道主義互助精神,增加人體器官來源,提供便捷的器官捐獻登記途徑,通過建立人體器官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公開和利用效率。
黃潔夫表示,近年來雖然我國不斷規(guī)范器官移植工作,但立法和管理仍然滯后。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草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是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他透露,衛(wèi)生部已經起草完成了腦死亡相關標準,但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腦死亡和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標準并行,讓人們自己來選擇適用的死亡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