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4月3日電(記者董振國、鄧衛(wèi)華)近年來,國外農產品貿易壁壘“門檻”越來越高,我國農產品出口形勢嚴峻。作為全國最大農產品出口省的山東,積極探索應對之策,自2004年初開始,率先在全國實施“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探索出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初步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壁壘”向主動“跨越壁壘”的轉變。
據商務部公布的資料,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影響,我國有90%的農業(yè)及食品出口企業(yè)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農產品技術壁壘的核心就是檢測標準,而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檢測標準與國外不能實現“對接”。
山東省農業(yè)廳外經處副處長楊魯勇介紹,目前,我國與國外農產品檢測標準的差距還很大,突出表現為國內標準少、標準舊、標準低。目前我國僅制定了137種農藥限量標準,而日本新的肯定列表制度僅“暫定限量標準”規(guī)定的農藥就有734種,二者相差5倍多;我國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滯后,有的是多年未修訂或早已過時的;我國的標準普遍偏低,如我國與日本能夠對應的標準中,日本有25%的標準嚴于我國標準。
楊魯勇說,沒有與國外接軌的標準,農民生產就如“瞎子摸象”。根據中國實際,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生產標準,已成當務之急。山東作為農產品出口的前沿省份,理應走在前面。長期以來,對于農產品出口,國內一般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質檢和商檢環(huán)節(jié),實行“綠卡行動”,主要方向是把質量控制的標準前移到產前和產中環(huán)節(jié),實現從要求農民“種什么”到培訓農民“怎么種”的轉變。
據山東省農業(yè)廳副廳長于風華介紹,“綠卡行動”是根據本地氣候、土壤等各方面實際情況結合國外質量標準,研究制定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簡單易行的農業(yè)操作規(guī)范,并隨時跟蹤國外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變化,及時修改和調整操作規(guī)范。目前,山東省已制定出首批12種出口蔬菜的技術操作規(guī)程,無論國外檢測標準如何變化都能根據動態(tài)檢測結果及時做出調整。
實施“綠卡行動”后,農產品出口都要佩帶“綠卡”,每一種產品“綠卡”都有十幾類不同的編號,從產品用藥、施肥、澆水、包裝上市日期以及市、縣、鄉(xiāng)、村、生產基地、小組直到每一個管理人員等都要一一標明。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或者檢測標準出現變化,就可以一直追溯到生產者本人、生產地塊以及生產的某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綠卡行動”的實施,使山東農產品出口有效突破了國外嚴格的貿易壁壘。萊蕪市是山東“綠卡行動”首批試點市。記者在萊蕪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試驗基地看到,每個示范點都有一名植保員,負責農藥采購、保管、發(fā)放和使用指導。僅生姜的農藥殘留試驗就先后取樣29次,共采集檢測樣本867份。公司總經理柳建增介紹說,公司實施“綠卡行動”的成果已經得到了亞洲食品衛(wèi)生安全控制協(xié)會以及大量國外采購商的認同,出口訂單不斷增加。
據了解,2005年山東省蔬菜出口額達13億美元,同比增長24.8%,其中“綠卡”試點企業(yè)出口額平均增長39.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32個百分點。萬興果菜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產品出口歐盟、北美、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創(chuàng)匯3200萬美元,同比增長55.19%。(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