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_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_91精品在线视频_成人高辣h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tài)>> 部門信息
 
民政部發(fā)布2010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nakedoat.com   2011年07月21日   來源:民政部網站

2010年全國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一、2010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2010年我國多災并發(fā),重災連發(fā),災害強度大,影響范圍廣,人員傷亡多,城鎮(zhèn)受災重,重復受災、貧困地區(qū)受災比例高,農業(yè)損失、民房倒塌和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特別是年初北方大部嚴重寒潮冰雪、西南地區(qū)嚴重秋冬春連旱、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強震、汛期南方地區(qū)連續(xù)多次嚴重暴雨洪澇、8月8日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數次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傷亡人數之多、災情之重、救災和恢復重建難度之大歷史罕見,給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經核定,2010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3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7844人,緊急轉移安置1858.4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3742.6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86.3萬公頃;倒塌房屋273.3萬間,損壞房屋670.1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5339.9億元。綜合判斷,2010年是近20年來僅次于2008年的第二個重災年份,其中青海、甘肅、云南、四川、陜西、吉林、新疆、江西、湖南、貴州等省(自治區(qū))災情較為嚴重。

    二、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

    2010年,面對罕見的自然災害,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大力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夯實災害監(jiān)測預警體系,在抗災救災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受災群眾生命放在第一位,災后迅速組織開展搶險救援、災害救助、醫(yī)療救治等工作,及時、高效、有序地應對了西南旱災、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暴雨洪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災區(qū)生產生活秩序得到盡快恢復,災后恢復重建進展順利,確保了社會大局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一)組織領導方面。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抗災救災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為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央層面,各有關部門切實履行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綜合協調職能,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國家減災委、國家防總先后兩次召開聯席會議,對防災減災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國家防總、水利部先后召開全國防汛抗旱電視電話會議暨國家防總全體會議、全國水庫安全度汛視頻會議、全國防臺風工作視頻會議等,科學研判形勢,提前部署各階段防汛抗旱和搶險救災工作。國土資源部組織88名專家長期值守18個重點省份,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各省市開展排查巡查,全面推進汶川和玉樹地震區(qū)、三峽工程庫區(qū)等重點地區(qū)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交通運輸部大力推進非水網地區(qū)水上搜救機構建設,全面落實“保暢通、保運輸、保安全”各項措施。農業(yè)部召開全國草原防火工作會議,部署草原火災防控工作,落實防災增產和抗災減損措施。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林業(yè)局組織召開全國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工作會議、重點省區(qū)森林防火工作座談會、春季沙塵暴災害應急工作會議等,研究部署森林防火、春季沙塵暴應急等工作。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部委,檢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精神等情況。中國氣象局召開了汛期氣象服務動員電視電話會議、4次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以及18次專題會議,對全年氣象服務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國家海洋局積極開展海冰災害防御工作,于汛前召開海洋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動員會,組織開展海洋防災減災專項檢查,督促指導沿海各地做好汛期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各地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的組織領導。

    在地方層面,“4?14”玉樹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后,青海、甘肅兩省分別及時成立了救災指揮部,全面統籌指揮協調抗災救災工作。云南省成立了省抗旱救災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方統一領導、省軍區(qū)牽頭協調、各部隊通力合作”的抗旱救災指揮協調機制。地方減災協調機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截至2010年底,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2個省(自治區(qū))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青島、寧波2個計劃單列市已經成立了減災委員會,上海、浙江、河南、廣西、青海5?。ㄗ灾螀^(qū)、直轄市)和深圳市成立了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構。295個地市、2342個縣(市、區(qū))成立了減災委或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構,分別占全國總數的88.6%和81.9%。各大流域防汛抗旱指揮協調職能進一步完善,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湖南、廣東、重慶等省(直轄市)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防汛指揮機構延伸到鄉(xiāng)鎮(zhèn)。

    (二)機制建設方面。各地區(qū)、各部門圍繞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工作,大力加強應急聯動機制建設。天津市加強地方政府與軍隊在搶險救災工作中的協調組織和協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qū)積極推進東北四省區(qū)應急管理協作機制建設,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等省建立了北方搜救區(qū)域聯動合作機制,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簽署了《蘇魯豫皖四省應急管理合作協議》,中南五?。ㄊ校┖炇鹫卣饝眳f作聯動協議。云南省建立搶險救災軍地聯動長效機制,省民政廳與成都軍區(qū)昆明指揮所簽訂了《軍地聯合搶險救災使用直升機工作機制》。

    (三)法規(guī)建設方面。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圍繞建立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長效機制,加緊研究、制訂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民政部大力推進《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制訂工作,條例已于2010年7月8日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并于9月1日起施行,填補了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法規(guī)空白。中國地震局組織修訂了《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和《地震應急救援管理條例》。國家海洋局推動制訂《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制訂下發(fā)《應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方案》,交通運輸部組織制訂《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和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水利部起草完成我國首部《全國抗旱規(guī)劃》,編制并啟動全國1836個縣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牽頭組織編制了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guī)劃。林業(yè)、氣象、海洋等部門結合自身職能相繼制訂行業(yè)應急管理工作方案,加快推進減災救災法規(guī)配套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四)預案建設方面。各地區(qū)、各部門大力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積極開展應急演練,取得顯著成效。民政、農業(yè)、林業(yè)、地震、氣象等部門著手修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全國草原火災應急預案》、《國家撲救重大、特別重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中國氣象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同時注重加強對基層各類應急預案制(修)訂工作的指導。全國所有的省級、地級和縣級人民政府,90%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55%的行政村(社區(qū))已完成救災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在加強預案管理工作的同時,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應急辦《突發(fā)事件應急演練指南》,編制各類應急演練計劃,組織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演練。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多點連發(fā)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和遠程觀摩會商。交通運輸部成功舉辦了“2010年海峽兩岸海上搜救聯合演練”,組織救撈部門開展了“北部海區(qū)海上專業(yè)救助演練”等10多次大型搜救演練,組織實施包括高寒地區(qū)、高原湖泊等特殊水域在內的多科目水上搜救演練。農業(yè)部在天津召開了北方四省重大病蟲害應急演練。林業(yè)、地震、氣象、海洋等部門也都結合自身職能,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應急演練,切實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吉林省各地市組織開展森林防火、地震救援、學校緊急疏散應急演練。江蘇省全年組織各類演練4000多次,幫助社區(qū)居民熟悉社區(qū)避險路線、緊急避難和安置場所,掌握應急、自救、逃生技能。湖北省制訂實施《湖北省中小學校安全逃生演練教育活動指導方案》。重慶市在近7000所中小學校開展了防災減災主題教育及演練活動,在近200個社區(qū)開展了防災減災演練。四川省組織汛前全省突發(fā)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帶動基層開展以防范地質災害為主的應急演練60余次。政府部門應急指揮能力、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搶險救災隊伍技戰(zhàn)術水平得到切實有效提升。

    (五)隊伍建設方面。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的指導意見》,加強專業(yè)救援隊伍和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大力培育應急志愿者隊伍。一是加強專業(yè)應急隊伍建設。目前,全國已建立了重點防汛機動搶險隊102支,組建19支抗洪搶險專業(yè)應急部隊和武警水電應急救援部隊,基層鄉(xiāng)鎮(zhèn)級抗旱服務隊11753支。各類專業(yè)(半專業(yè))森林消防隊規(guī)模已達1.78萬支、56.6萬人。中國地震局順利完成國家地震救援隊擴編工作,并會同武警總部共同研究制定加強武警部隊抗災救災力量建設方案。山東省建成各級各類專業(yè)應急救援隊伍1186支約17萬人。湖北、重慶等地也積極組建各類專業(yè)應急救援隊伍,人員規(guī)模逾萬人。二是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江蘇省全面建成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也基本建成。安徽省依托省消防總隊建立了綜合應急救援總隊,全省17個市和絕大部分縣(市、區(qū))均依托消防隊伍成立了綜合應急救援隊。山東省已建立綜合應急救援支隊17個、大隊162個、中隊256個,一線救援執(zhí)勤力量8309人。重慶市組建各級各類綜合應急救援隊12007支。甘肅省已組建規(guī)模約25萬人的各類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1.93萬支。三是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國家防總、水利部組建152人的國家防汛抗旱專家組隊伍。國土資源部進一步完善應急專家體系,在全國范圍遴選124名應急專家,并在7個重點地區(qū)成立片區(qū)專家巡查組。江蘇、湖北、重慶、甘肅等地積極組建省級應急管理專家組,初步建立專家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機制。四是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民政部已組建47.6萬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jiān)測員超過10萬人,氣象信息員隊伍已達37.5萬人。浙江省縣級以下應急隊伍達1.8萬支、近30萬人。五是加強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天津市建立了首支省級搜救志愿者隊伍,黑龍江省注冊應急志愿者達30萬人,山東省建成932人志愿者協會,注冊志愿者180萬人。各級各類應急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隊伍結構更加合理,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社會參與度日益加深,種類齊全、優(yōu)勢互補、保障有力的應急隊伍體系初步形成。

    (六)應急保障方面。我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資金、物資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管理日益規(guī)范,應急管理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為災害防御、搶險救援和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1.應急物資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民政部進一步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確認17個中央級救災儲備物資代儲單位,協調落實中央救災物資采購和管理費9.9億元,增儲一批救災帳篷、棉衣、棉被、睡袋、折疊床等物資,新增約150萬余人次的臨時住所保障和160萬余人次的御寒保障能力。國家防總、水利部新增6個中央防汛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2億元的搶險機具、物料以及救生器材等中央防汛物資。國土資源部初步配備國土資源系統應急信息采集裝備。交通運輸部投資建設部分內河航道應急物資儲備倉庫。農業(yè)部建設草原防火指揮中心3個,物資庫站26個,建設邊境草原防火隔離帶2944公里,新增風力滅火機、野外生存裝備、防火服、防火車等應急物資儲備項目。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儲備總價值4000萬元的撲火物資36250件,向有關省區(qū)調撥價值約2232萬元的撲火物資27011件,全年租用95架飛機和直升機,部署在全國各主要林區(qū)執(zhí)行森林航空消防任務。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專門應急物資儲備庫,并實行數據庫管理和動態(tài)調配,儲備物品包括便攜式自動氣象站、油機、雷達配件、火箭彈及高炮、作業(yè)火箭配件等上百類應急物資。全國省、地、縣三級采購救災儲備物資資金投入達9.82億元。

    2.應急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累計安排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資金1559.37億元,其中重點安排用于汶川、玉樹、舟曲三個特大災害救災資金1142.76億元;安排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79批次113.44億元,救助受災群眾9000余萬人次。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林業(yè)局落實中央基本建設資金11億元,同比增加83%;落實航空護林、預防管理、撲火準備金等預算經費3.2億元。交通運輸部安排公路水毀搶修補助資金5億元,支持部分重災省份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搶修和保通保運工作。水利部及時下達中央度汛應急資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經費30批次29.84億元,有力支持地方抗洪搶險和抗旱減災工作。各地也不斷加大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資金投入力度,全國省、地、縣三級財政共投入救災資金約86.1億元。黑龍江省投入4700萬元,為省軍區(qū)購置應急救援裝備,安排近億元資金用于森林防火指揮系統和物資基地建設。浙江省各級財政全年投入約19億元資金,用于抗災救災以及中小學校園“人防、物防、技防”工程、省消防綜合訓練基地建設。湖北省每年投入4000萬元專項用于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福建、陜西兩省救災資金投入數額均超過10億元。

    3.應急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繼續(xù)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積極推動減災救災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民政部建成“災害評估與風險防范”、“減災與應急工程”兩個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二期,完善PDA減災終端移動信息平臺建設。水利部建成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農業(yè)部完成“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草地災害評估與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驗收工作。中國地震局推進地震應急指揮系統規(guī)范化運行工作,著力開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地震預報實驗場、電磁監(jiān)測試驗衛(wèi)星等重大項目的立項研究。中國氣象局建設的全國天氣預報電視會商會議系統已聯通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氣象局,各?。ㄗ灾螀^(qū)、直轄市)氣象局均建成省內電視會商系統。天津市整合全市應急資源,進一步擴大市應急平臺聯網范圍。山東、湖北省級人民政府應急平臺建設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七)監(jiān)測預警方面。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認真履責,不斷完善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體系,預警信息發(fā)布渠道更加豐富、覆蓋范圍更加廣泛,為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決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1.加強自然災害趨勢預測分析會商。國家減災委、民政部不斷規(guī)范災情會商機制,會商單位增至16個,全年組織召開各類會商會議近20次。國家防總、水利部組織召開防汛抗旱會商會、視頻會議200余次,全國水文部門共計發(fā)布各類水、雨情材料10萬余期,水情預測預報分析1萬期。農業(yè)部完善信息采集報送和分析研判機制,深入調查土壤墑情、作物苗情和病蟲情,及時發(fā)現災害苗頭;在冬小麥生長關鍵時節(jié)先后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召開8次會商會,在關鍵時期組織了兩次蟲情會商,積極推進蝗蟲、條銹病和水稻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jiān)測預警。林業(yè)、氣象部門聯合組織開展春季沙塵天氣趨勢預測分析會商。中國地震局對全球地震活動以及我國地震趨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多次專題研究震情發(fā)展趨勢。各級氣象臺站加強上下聯動,加強對災害性天氣的會商,完善了從中期展望、短期預報到短時臨近預警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流程。國家海洋局組織對風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災害進行趨勢預測,為海洋災害防御提供決策依據。

    2.完善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協作機制。民政部積極拓展災害遙感監(jiān)測數據獲取渠道,與水利、國土資源等國內60多個部門及科研院所簽訂數據服務協議,加強與涉災部門的業(yè)務銜接,建立無人機站應急聯絡工作機制,提高獲取國內外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能力。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建成“月尺度全國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測系統”;協調將環(huán)境減災衛(wèi)星運用于林火監(jiān)測。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地方政府,圓滿完成了世博會、亞運會、三峽試驗蓄水等重大活動地震安全保障任務。中國氣象局牽頭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組建了由25個部委參與的部際聯絡員隊伍,在汛期每天發(fā)布《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快報》;與國土資源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旅游局、國家電網公司等簽署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森林火災預警等技術研究,提高了氣象服務的專業(yè)化、精細化水平。

    3.加強監(jiān)測預警業(yè)務支撐體系建設。民政部加快建立重特大自然災害遙感監(jiān)測評估業(yè)務體系。國土資源部增建群測群防“十有縣”526個,完善18萬處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信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水利部積極組建覆蓋全國各大流域的寬帶水情廣域網,水情測報和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明顯提高。中國地震局加強水庫地震臺網建設和管理。各級氣象部門充分利用衛(wèi)星、雷達、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系統等裝備加強實時監(jiān)測,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85%以上鄉(xiāng)鎮(zhèn)以及我國近海海域。國家海洋局加快海洋觀測站(點)、錨系浮標、Argo浮標、海嘯浮標等基礎監(jiān)測設施升級完善,初步建成覆蓋沿海的立體海洋觀測系統。

    4.做好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fā)布。國土資源部全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166處,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8月中旬,四川綿竹青平鄉(xiāng)發(fā)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由于監(jiān)測預警及時到位,3000余人成功避險。交通運輸部實時發(fā)布交通阻斷信息和繞行路線信息,全年共發(fā)布公路氣象預報預警信息401期、路況短信4萬余條。農業(yè)部發(fā)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120多期,下發(fā)防災緊急通知18份,與中國氣象局等有關單位聯合開展草原火災氣象監(jiān)測預警預報工作,在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發(fā)布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預警預報。各級氣象部門積極推進氣象預警手機短信全網發(fā)送“綠色通道”建設,河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等?。ㄗ灾螀^(qū))已與當地手機運營商達成協議,實現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影響區(qū)域內的全網手機用戶免費快速發(fā)送。中央氣象臺全年共發(fā)布寒潮、暴雨、海上大風、臺風、干旱、高溫等各類氣象災害預警967次。國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開通《海洋預報站》欄目,在海洋預報網站上開辟預警專欄,通過手機平臺向廣大涉海從業(yè)人員及時發(fā)布預警消息。

    (八)應急處置方面。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在應對災害時各盡其職,密切配合,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緊急轉移受威脅群眾,多方調集力量投入搶險救援,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工作成效顯著。

    1.加強工作指導,協助災區(qū)抗災救災。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全年共派出85個工作組,協助和指導各地開展救災工作。國家防總、水利部向防汛抗旱一線及時派出210多個工作組或專家組。國土資源部70多次派出應急工作組趕赴突發(fā)事件現場開展應急處置。農業(yè)部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jié),先后派出83個工作督導組、專家指導組和11個科技服務團,組織1萬多名專家和50多萬名農技人員深入重災區(qū)和糧食主產區(qū),推動戰(zhàn)低溫、抗大旱、搶農時、促早熟等各項措施落實。地震系統全年派出22批400多人次,對國內4級左右有感地震和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開展震情趨勢判斷、地震流動監(jiān)測、災害調查評估等應急工作;青海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及時組織160人的工作隊趕赴現場指導開展應急工作。各受災地區(qū)加強抗災救災工作組織領導,普遍成立了由各級政府主管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抗災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了“縣級領導包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的抗災救災目標責任制。地方各級政府災后迅速派出工作組深入災區(qū)核查災情,協助和指導基層開展抗災救災工作,落實各項支持措施。

    2.強化應急聯動,協同應對自然災害。各有關部門在抗災救災工作中注重統籌協調,加強應急聯動,形成強大的抗災救災合力。青海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在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民政部積極協調交通運輸、鐵道、民航、商務等部門以及軍隊和有關地方全力做好救災物資籌集和調運工作,協調各地民政部門向青海玉樹空運大量面包、餅干、方便面、火腿腸等即食食品,調運4000臺取暖火爐分發(fā)給受災群眾,解決災區(qū)燃眉之急;與外交、商務、紅會等部門積極搭建救災捐贈平臺,切實規(guī)范捐贈程序,加強全國救災捐贈工作的指導協調。民政、住房城鄉(xiāng)建設、商務、教育、財政、衛(wèi)生、農業(yè)、工商、物價等部門協調聯動,積極穩(wěn)妥做好受災群眾過渡性安置住房、生活必需品供應、救助政策實施、安置點規(guī)劃管理及配套設施建設、市場經營秩序監(jiān)管等各項工作,全力維護好災區(qū)社會穩(wěn)定大局。

    3.科學應對處置,應急工作成效卓著。汛期水利部門認真分析研判災情形勢,統籌上下游,兼顧左右岸,科學調配水量,實現了對洪水及水資源的有效管理、科學調度,極大地減輕了下游的防洪壓力。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林業(yè)局進一步加大森林火災應急處置工作力度,高火險時段和敏感時期提前啟動應急預案,充實值班力量,加大火情調度力度,協助指導各地妥善處置26起重特大森林火災。國家海洋局在海冰災害應急期間調動飛機、雷達、調查船以及岸邊臺站等多種手段,獲得大量海冰現場觀測數據,為各級海洋預報機構第一時間掌握災害發(fā)展態(tài)勢、及時準確預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各受災地區(qū)切實落實人員轉移措施,解救洪水圍困群眾近百萬人,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山東省在應對8月初全省大范圍暴雨洪澇災害中,調集武警官兵1000多人、機器1萬多臺投入搶險救災,組織15.78萬名群眾緊急轉移避險。云南省在應對嚴重旱災時省先后出動駐滇部隊18499人次、民兵預備役22.11萬人次,全力投入抗旱救災,有效解決965萬人、22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出動專業(yè)和半專業(yè)撲火隊2萬余支62萬人,消除火災隱患7000多處,撲滅森林火災578起,堵截消滅入境山火8起。玉樹地震發(fā)生后,青海省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在有關各方的全力支持下,累計搶救壓埋人員2008人,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8萬人,救治傷員1.1萬人,轉移3109名重傷員到外地接受治療,為6.55萬人次提供醫(yī)療服務。

    (九)恢復重建方面。各受災地區(qū)、各有關部門提早部署、周密安排,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組織群眾開展災后重建,嚴把重建質量,認真研究解決重建工作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大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開展災害評估,提供決策支持。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后,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民政、地震、發(fā)展改革等部門主動協調受災省份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災害損失綜合評估工作,圓滿完成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兩場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國家評估報告,為損失認定、災后恢復重建等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2.出臺支持政策,落實救助措施。經國務院批準,中央財政提高因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補助標準:對倒房戶戶均補助1萬元、損房戶戶均補助1000元,高寒、寒冷地區(qū)戶均補助標準則對應提高到1.4倍;全年安排34.11億元用于災區(qū)(不含玉樹和舟曲災區(qū))恢復重建倒損民房。四川省對汶川地震重災區(qū)“二次”受災的重建農戶,在參照汶川地震重建補助標準的基礎上,每戶增加補助5000元;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房屋損毀需重建的群眾,甘肅省在每戶國家補助2萬元或2.5萬元的基礎上,用省級接受的捐助資金將每戶補助標準提高到10萬元,受損房屋維修補助標準提高到農村居民每戶補助4000元、城鎮(zhèn)居民每戶補助6000元,受損房屋需加固的,按每戶3萬元安排預算,同時政府還提供三年貼息貸款,切實解決群眾住房恢復重建資金困難。

    3.堅持科學規(guī)劃,統籌恢復重建。各地堅持統籌規(guī)劃和群眾意愿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質量和效率相結合的原則,將以人為本和科學重建的理念貫穿于恢復重建全過程。福建省從以往的“分散重建”為主轉變?yōu)橐浴凹兄亟ā睘橹?,集中重建戶數占到總戶數?2%;湖北省按照“住得下、建得起”的要求嚴把建筑面積關,對特困家庭恢復重建根據家庭人數嚴格控制建房面積,保證既改善居住條件又防止因重建增添過多債務。山西省倡導采用“磚混房、地圈梁、構造柱、現澆板”的標準,嚴把重建質量關口。

    4.發(fā)揮群眾作用,動員社會幫扶。各地多措并舉,全力幫助災區(qū)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湖北省采取部門結對幫扶的方式幫助受災群眾開展災后重建。福建省采取地區(qū)對口支援方式,福州市出資3.8億元援建三明市8個集中重建點,廈門市投資6億元援建南平市13個集中重建點和5個社會事業(yè)重建項目。陜西省嵐皋縣對重點村組和重災戶實行一幫一、人盯人,責任到人、幫扶到戶,駐村駐戶幫助解決重建困難。甘肅省舟曲縣利用廣電等設施廣泛宣傳災后恢復重建“政府要補助、群眾是主體”的意識,全面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重建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力開展黨員幫建、多戶聯建等多種形式的幫建活動,又好又快地完成災后重建任務。

    5.加強督促指導,加快重建進度。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建立恢復重建定期報告制度,與重災區(qū)建立直接聯系制度,對進度緩慢的災區(qū)直接派駐工作組現場督辦。陜西省減少撥付環(huán)節(jié),2010年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全部由省里直接下撥到縣。四川汶川“5?12”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已基本完成,中央“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實現。青海玉樹“4?14”地震災區(qū)玉樹州6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共開工建設農牧民住房11306戶,城鎮(zhèn)居民住房重建開工建設11697戶,完成維修加固10939戶,部分群眾在入冬前已搬入新房。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區(qū)的三眼峪、羅家峪、峰迭新區(qū)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工作已全部完成,為災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礎。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需重建民房65.7萬戶,已開工63萬戶,開工率95.9%,已竣工45萬戶,竣工率68.5%;需修復民房181.6萬戶,已修復151.2萬戶,修復率83.2%。

    (十)科普宣教方面。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深入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組織各類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減災示范社區(qū)和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災害應急管理培訓成效顯著,各級領導干部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

    1.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普及。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以“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為契機,組織策劃各類宣傳活動,完善減災宣傳機制,與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通力協作,為防災減災宣傳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載體。國家減災委、民政部舉辦了首屆“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組織國家“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會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舉辦全國防災減災知識大賽,組織編寫并發(fā)放城鄉(xiāng)社區(qū)防災減災知識手冊、掛圖光盤。國土資源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了“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大杰出監(jiān)測員頒獎晚會”。水利部協調中央電視臺5個頻道密集播放防汛抗洪公益廣告232次。國家林業(yè)局將沙塵暴應急基本常識以漢、蒙、維文印發(fā)給基層群眾。地震、教育等部門聯合組織以“加強疏散演練、確保學生平安”為主題的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主題活動,普及防震避險知識,開展宣傳活動1500余場、發(fā)放宣傳品200多萬份,參與人數達數千萬人。國家海洋局在“防災減災日”宣傳周和“海洋宣傳日”期間,組織聲勢浩大的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各地區(qū)廣泛開展防災減災知識進機關、進企業(yè)、進農村、進社區(qū)、進學?;顒樱占胺罏臏p災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黑龍江省組織開展“全省紀念《突發(fā)事件應對法》頒布實施三周年宣傳周”活動,發(fā)放《公眾防災應急手冊》約170萬冊。江蘇省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大賽,并組織500萬人參加全國應急減災知識書面競賽,發(fā)放各類宣傳資料1000余萬份,舉辦1500多場知識競賽和文藝演出。

    2.推進減災示范區(qū)和基地建設。民政部制訂下發(fā)新修訂的《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標準》,積極部署第四批“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推動全國數十萬社區(qū)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地震局積極推進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區(qū)建設,新增7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近百個地震安全示范社區(qū);新建地震安全農居示范點6000多個,惠及近70萬農戶。中國氣象局組織河北、浙江、重慶等雷電災害多發(fā)省份開展農村防雷減災示范工程建設和氣象應急科普進農家活動,已建成多個防雷減災示范村。國家海洋局組織沿海省市開展海洋防災減災示范區(qū)和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浙江、福建省海洋防災減災示范區(qū)試點建設進展順利,部分沿海部分省(直轄市)已發(fā)布省級海洋災害區(qū)劃。全國已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200個氣象科普館,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17個。省級現代農業(yè)氣象試點縣、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試點縣以及農業(yè)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工作在全國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展開。

    3.組織開展災害應急管理培訓。民政部成立國家級災害信息員職業(yè)技能鑒定站,完成《災害信息員基礎知識》、《災害信息員工作實務(四級和五級)》等教材以及災害信息員考試題庫的編寫工作,組織開展縣級以上災害信息員培訓和鑒定工作,對全國20個省份2300余名基層災情管理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針對汶川地震災區(qū)教師、婦女等特定群體開展應急培訓。水利部舉辦了第五期防汛抗旱行政首長培訓班,進一步提高了地方和部隊防汛抗旱指揮能力。農業(yè)部強化草原防火項目管理,對全國草原防火重點省區(qū)和52個Ⅰ、Ⅱ級地(市、州、盟)草原防火辦信息管理人員等100余人進行了培訓。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舉辦20多期防火培訓班。國家林業(yè)局以提高地面監(jiān)測站技術人員理論水平、實際操作能力為目的,舉辦沙塵暴災害地面監(jiān)測技術培訓班。各地積極開展面向各級領導干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以及高危行業(yè)從業(yè)人員、農民工的培訓。重慶市分層次舉辦了3期應急管理培訓班,對各區(qū)縣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應急管理工作分管負責人、應急辦主任及業(yè)務骨干共270人進行系統培訓,各區(qū)縣共舉辦培訓234期,培訓人員達3.6萬人。

 
 
 相關鏈接
· 民政部:全國68條陸地省界簽訂平安邊界創(chuàng)建協議
· 民政部:68條陸地省界全部簽訂平安邊界創(chuàng)建協議
· 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通知要求做好"雙擁"工作
· 民政部、文化部公布“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情況
· 民政部公布2011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zhí)法監(jiān)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guī) 央企在線 新聞發(fā)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