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布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jīng)結束。根據(j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jīng)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
現(xiàn)予公布。
中國科學院
二○○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5位,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shù)學物理學部(共21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王恩哥
|
50
|
凝聚態(tài)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2
|
鄧學鎣
|
66
|
空氣動力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3
|
龍以明
|
58
|
數(shù)學
|
南開大學
|
4
|
喬國俊
|
70
|
天體物理
|
北京大學
|
5
|
孫 鑫
|
68
|
凝聚態(tài)物理
|
復旦大學
|
6
|
朱詩堯
|
61
|
物理、光學
|
香港浸會大學
|
7
|
邢定鈺
|
62
|
凝聚態(tài)物理
|
南京大學
|
8
|
佘振蘇
|
44
|
流體力學
|
北京大學
|
9
|
吳岳良
|
45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10
|
張偉平
|
43
|
基礎數(shù)學
|
南開大學
|
11
|
張肇西
|
66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12
|
李安民
|
60
|
數(shù)學
|
四川大學
|
13
|
陸坤權
|
67
|
凝聚態(tài)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4
|
羅 俊
|
50
|
引力物理
|
華中科技大學
|
15
|
鄭泉水
|
46
|
力學
|
清華大學
|
16
|
侯振挺
|
71
|
概率論、運籌學
|
中南大學
|
17
|
俞昌旋
|
65
|
等離子體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8
|
袁亞湘
|
47
|
運籌學、計算數(shù)學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19
|
黃 濤
|
67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0
|
景益鵬
|
43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
21
|
潘建偉
|
37
|
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化學部(共23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萬立駿
|
49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
|
馬大為
|
43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3
|
包信和
|
47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4
|
田 禾
|
44
|
精細化學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5
|
江桂斌
|
49
|
分析化學、環(huán)境化學
|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
6
|
江 雷
|
42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7
|
吳毓林
|
69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8
|
宋禮成
|
69
|
有機化學
|
南開大學
|
9
|
張 希
|
41
|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
清華大學
|
10
|
張 濤
|
43
|
化工(工業(yè)催化)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1
|
楊丹(女)
|
41
|
有機化學
|
香港大學
|
12
|
楊學明
|
44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3
|
辛 勤
|
68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4
|
陳小明
|
45
|
無機化學
|
中山大學
|
15
|
段 雪
|
50
|
化工(應用化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16
|
趙東元
|
44
|
物理化學
|
復旦大學
|
17
|
唐本忠
|
50
|
高分子化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18
|
席振峰
|
44
|
有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19
|
柴之芳
|
64
|
放射化學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0
|
高 松
|
43
|
無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21
|
景遐斌
|
65
|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22
|
董紹俊(女)
|
76
|
分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23
|
廖代正
|
67
|
無機化學
|
南開大學
|
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共30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王海燕(女)
|
69
|
臨床醫(yī)學、內科學、腎臟內科
|
北京大學
|
2
|
宋微波
|
48
|
動物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3
|
張 旭
|
45
|
神經(jīng)科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4
|
張明杰
|
40
|
結構生物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5
|
李 林
|
46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6
|
楊煥明
|
54
|
基因組學
|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
7
|
沈珝琲(女)
|
72
|
基因分子生物學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
|
8
|
陳孝平
|
54
|
肝膽外科、器官移植
|
華中科技大學
|
9
|
陳潤生
|
66
|
生物信息學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0
|
周 專
|
50
|
生物物理
|
北京大學
|
11
|
孟安明
|
43
|
發(fā)育生物學
|
清華大學
|
12
|
尚永豐
|
43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北京大學
|
13
|
武維華
|
50
|
植物生理
|
中國農業(yè)大學
|
14
|
鄭樹(女)
|
75
|
臨床醫(yī)學(外科學)
|
浙江大學
|
15
|
金 力
|
44
|
群體遺傳學
|
復旦大學
|
16
|
侯凡凡(女)
|
56
|
內科學(腎臟病學)
|
南方醫(yī)科大學
|
17
|
段樹民
|
49
|
神經(jīng)生物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18
|
趙進東
|
50
|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
北京大學
|
19
|
趙繼宗
|
61
|
神經(jīng)外科學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20
|
徐汝梅
|
69
|
昆蟲生態(tài)學
|
北京師范大學
|
21
|
柴家科
|
55
|
燒傷外科學
|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
22
|
康 樂
|
48
|
昆蟲學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23
|
梁秉中
|
66
|
骨外科、骨質疏松研究、中西醫(yī)結合
|
香港中文大學
|
24
|
葛均波
|
44
|
心血管內科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
25
|
蔣華良
|
42
|
藥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26
|
謝華安
|
65
|
植物遺傳育種
|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
|
27
|
韓 斌
|
44
|
植物分子遺傳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28
|
慈龍駿(女)
|
72
|
林業(yè)(荒漠化防治)
|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
29
|
詹啟敏
|
48
|
腫瘤分子生物學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
|
30
|
薛勇彪
|
44
|
植物分子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
地學部(共25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馬永生
|
45
|
沉積學、石油地質學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開發(fā)分公司
|
2
|
石廣玉
|
64
|
大氣物理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3
|
劉叢強
|
51
|
地表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4
|
劉紀遠
|
60
|
地理學、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5
|
張 經(jīng)
|
49
|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
華東師范大學
|
6
|
張培震
|
51
|
構造地質(新生代構造)
|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
7
|
李長江
|
55
|
礦床地質、災害地質
|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
|
8
|
楊元喜
|
50
|
大地測量
|
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
|
9
|
楊經(jīng)綏
|
57
|
巖石大地構造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10
|
陳均遠
|
67
|
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11
|
周衛(wèi)健(女)
|
54
|
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
|
12
|
鄭永飛
|
47
|
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3
|
金之鈞
|
49
|
石油地質學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
14
|
姚檀棟
|
52
|
冰川環(huán)境與全球變化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5
|
趙思雄
|
67
|
大氣科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16
|
徐永昌
|
75
|
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
17
|
莫宣學
|
68
|
巖石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18
|
郭正堂
|
43
|
新生代地質與環(huán)境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
|
高 山
|
45
|
地球化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20
|
傅伯杰
|
49
|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tài)學
|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
21
|
焦念志
|
44
|
生物海洋學
|
廈門大學
|
22
|
翟明國
|
59
|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3
|
臧紹先
|
68
|
固體地球物理
|
北京大學
|
24
|
穆 穆
|
52
|
大氣動力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25
|
濮祖蔭
|
70
|
空間物理學
|
北京大學
|
信息技術科學部(共18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王小云(女)
|
40
|
信息安全
|
山東大學、清華大學
|
2
|
王永仲
|
62
|
光學工程
|
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
|
3
|
王建新
|
55
|
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
|
總參第六十一研究所
|
4
|
劉良棟
|
63
|
一般力學、航天控制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
5
|
朱嘉麟
|
66
|
半導體
|
清華大學
|
6
|
許寧生
|
49
|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
中山大學
|
7
|
吳一戎
|
43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
8
|
懷進鵬
|
44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9
|
李愛珍(女)
|
71
|
半導體材料和器件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10
|
李景鎮(zhèn)
|
66
|
光學工程
|
深圳大學
|
11
|
楊學軍
|
44
|
體系結構與系統(tǒng)軟件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2
|
陳坤基
|
66
|
半導體材料與固體電子學
|
南京大學
|
13
|
鄭建華
|
50
|
信息通訊
|
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
14
|
金亞秋
|
60
|
電磁散射與遙感信息
|
復旦大學
|
15
|
祝明發(fā)
|
62
|
計算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6
|
徐 雷
|
48
|
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與神經(jīng)網(wǎng)絡
|
香港中文大學
|
17
|
梁甸農
|
71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8
|
譚鐵牛
|
43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技術科學部(共28位)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于起峰
|
49
|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2
|
馬興瑞
|
47
|
飛行器設計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
3
|
王漢功
|
66
|
武器系統(tǒng)與運用工程
|
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4
|
王光謙
|
45
|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
清華大學
|
5
|
王自強
|
68
|
固體力學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6
|
王克明
|
68
|
材料物理
|
山東大學
|
7
|
任露泉
|
63
|
仿生科學與工程
|
吉林大學
|
8
|
劉竹生
|
67
|
火箭總體設計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
9
|
劉治國
|
63
|
信息功能材料
|
南京大學
|
10
|
華澤釗
|
68
|
生物醫(yī)學熱物理
|
上海理工大學
|
11
|
吳德海
|
73
|
材料加工
|
清華大學
|
12
|
張曙光
|
50
|
鐵道車輛
|
鐵道部
|
13
|
李 杰
|
49
|
結構工程
|
同濟大學
|
14
|
汪衛(wèi)華
|
43
|
材料科學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5
|
沈保根
|
54
|
磁性材料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6
|
陳塑寰
|
72
|
結構動力學
|
吉林大學
|
17
|
鄭 平
|
71
|
工程熱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18
|
俞大鵬
|
48
|
材料物理
|
北京大學
|
19
|
南策文
|
44
|
材料科學
|
清華大學
|
20
|
祝世寧
|
57
|
功能材料(微結構功能材料)
|
南京大學
|
21
|
胡海巖
|
50
|
一般力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22
|
唐春安
|
49
|
采礦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23
|
徐世烺
|
53
|
土木水利結構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24
|
程時杰
|
61
|
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
|
華中科技大學
|
25
|
賴遠明
|
44
|
土木工程(寒區(qū)工程)
|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
26
|
管曉宏
|
51
|
系統(tǒng)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學
|
27
|
翟婉明
|
43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學
|
28
|
魏炳波
|
43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西北工業(yè)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