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劉蓉蓉 王作葵)當一向崇拜湯姆·漢克斯、著迷美國大片的大學生梁濤說出“我現在最愛看俄羅斯當代電視劇”時,他那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的父母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22歲的梁濤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英文。他對俄羅斯當代電視劇的喜愛源于一部俄羅斯百集連續(xù)劇 ——《情迷彼得堡》。這部連續(xù)劇去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今年又應觀眾要求重播。
電視劇講述的是發(fā)生在百年前俄羅斯宮廷里的一個愛情故事,被譽為俄羅斯版的《飄》,它制作精美華麗,情節(jié)催人淚下,并運用了大量現代技術,這使得不少中國年輕觀眾對俄羅斯影視作品的印象煥然一新。
電視劇播出后,成千上萬的觀眾參與網上熱評,其中很多是梁濤一樣的年輕人。中央電視臺網站的收視調查顯示,逾30%的受訪者因為喜歡這部電視劇而希望在2006年能看到更多的俄羅斯當代影視作品。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國際部副部長賈波認為,《情迷彼得堡》在中國的熱播提示人們,中俄文化交流不僅要“懷念過去”,更應“立足當代”、“走向未來”。
事實上,包括梁濤父母在內的許多中國中老年人都懷有深厚的“俄羅斯情結”。神氣的列寧裝、漂亮的“布拉吉”、象征榮譽的“保爾班”都是這一代人抹不去的青春回憶。
尤其是眾多的蘇聯影視作品更是讓他們“浸染其中,追求著理想,想像著愛情,也尋覓著希望”。在電影《巾幗英雄》的感召下,當一名女拖拉機手成為那個時代很多中國女孩的“英雄夢想”;而《列寧在十月》令“面包會有的”成為當時流行的口頭禪。但是,由于歷史和時代變化的原因,俄羅斯文藝作品對當代中國年輕人來說日漸陌生。
近年來,隨著兩國關系的發(fā)展,俄羅斯文化在中國也逐漸“升溫”。中國共青團中央與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最新一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4.5%的中國大學生對俄羅斯表示關注,但對這個最大鄰國的當代文化卻知道得不多,相當一些中國年輕人甚至說不出一位俄羅斯現代畫家或流行歌手的名字。
天津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系25歲的學生田丁說:“中國年輕人對俄羅斯充滿興趣,但僅靠《山楂樹》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遠不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了解俄羅斯文化的渴望?!?/p>
賈波認為,中俄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鞏固和發(fā)展,不僅要靠高層領導人的推動,更要在兩國年輕人之間打下牢固的基礎。電視、電影、音樂、文學、藝術和互聯網的作用不可忽視。
2006年、2007年,中俄兩國互辦“國家年”。兩國將舉辦經典電影回顧、當代電影展等眾多文化交流活動。
29歲的俄羅斯記者葉卡捷琳娜·費爾特金娜說:“我的爺爺上世紀50年代曾幫助中國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那段時光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今天的中國用越來越多的‘奇跡’同樣吸引著俄羅斯年輕一代,我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半個世紀前,不少中蘇青年曾通過互通信件結下了友誼。今天,互聯網等現代媒介為兩國人民的交往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橋梁。
一位名叫維塔斯的俄羅斯流行歌手從未到過中國,卻憑借其“天籟般的海豚音”通過互聯網在中國悄然走紅,“維塔斯網上中國歌友會”成員多達3萬,分布在從上海到西藏的廣大地域,最小的才6歲。
一位25歲的歌迷因此對自己的父輩們學過俄語羨慕不已,“因為這樣就能更好地欣賞俄羅斯歌曲,更多地了解這個‘白樺樹的國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