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背景:8月30日,2006年中國家紡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家紡藝術中心奠基儀式在江蘇南通市舉行。中國家紡藝術中心由南通東星投資集團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主館占地8600平方米,由中國家紡協(xié)會與江蘇東星投資集團共同管理運營。這是南通的第22個博物館,將集中展示、傳承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紡織手工26種民間技藝。
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本報記者專訪了與會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當歧教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別于物質文化遺產
記 者:作為一個藝術和文化領域的專家,您怎么看中國家紡藝術中心落戶南通?
李當歧:紡織業(yè)在南通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5000年青墩文化歷史的南通海安青墩人早在遠古時期就用陶制紡輪、角質紡輪和骨針等物開始了原始紡織。宋末元初,南通種棉業(yè)、手工紡織崛起。到了清代,農村幾乎家家紡紗、戶戶織布。紫花布、蘆菲布以及古樸典雅的藍印花布、扎染等南通傳統(tǒng)的土布產品聞名遐邇。到了清末,張謇先生籌建了大生紗廠,南通逐漸成為全國著名的紡織基地、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紡織工業(yè)的發(fā)祥地。
記 者:中國家紡藝術中心的成立,是保護傳統(tǒng)家紡藝術的一個舉措。您怎樣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李當歧:我認為,保護是被動的,而研究和繼承才是主動的,我提倡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繼承、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 者:現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護現狀如何?
李當歧: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很多都保護得不錯,但也有不少極富民族特色的東西正在消失。我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我國原有一種類似于蠟染的礬染民間工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原有一位教授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但后來他在“文革”中去世,這一工藝也就失傳了。另一種很奇特漂亮的漁皮衣制作工藝則有另一種不同的命運。前兩年,最后一位會做漁皮衣的民間藝人也去世了,但北京服裝學院民俗服飾博物館的師生在研究收集過程中,曾將這位藝人制作表演的全過程拍攝記錄了下來,為后來的工藝解密、搶救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記 者:這兩個事例很生動地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差異。
李當歧:是的。從屬性上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別于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很多東西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如民俗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都得靠心領神會,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記 者: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該和物質文化遺產有些區(qū)別。
李當歧:有些物質文化遺產只需要讓它能夠保持原狀,不被破壞就可以了。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收藏家鎖在柜子里的收藏品,也不是藝術家孤芳自賞的藝術品,而應該在積極的研究、挖掘后,進行傳承、弘揚、發(fā)展和光大。
讓更多人深刻認識,并饒有興趣地介入
記 者:要想真正傳承、弘揚,之前的研究、挖掘很重要。
李當歧:我們的專家學者必須耐得住寂寞,潛下心來認真研究,并挖掘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價值,再通過政府、媒體等途徑,讓更多人深刻地認識,并饒有興趣地介入,調動他們傳承、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這才是根本。這次清華美院派出眾多教授參加論壇,原因之一就是想在支持中國家紡藝術中心建設的同時,以此為基地,加大對民間藝人、設計人才的挖掘和培養(yǎng),這也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記 者:讓大眾參與到這個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來,會不會影響非物質文化的“原生態(tài)”?
李當歧:死抱住所謂的“原生態(tài)”不放,是沒有生命力的,甚至要被歷史淘汰。如一種叫友禪的染織工藝,原只是用一種類似于漿糊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來做和服,但日本人不是簡單地停留于此,而是不斷創(chuàng)新,做許多漂亮的壁掛、地毯等現代工藝品,使其再次煥發(fā)出藝術青春。
記 者:這是保護和傳承相得益彰的一個例子。
李當歧:日本在這方面確實做得不錯。比如他們由政府出資,在城市鬧市區(qū)建立了許多工藝實習車間,當場讓老藝人輔導,由實習人自己學習、制作陶瓷、玻璃、染織等。這大大調動了全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提高了大家對傳統(tǒng)藝術傳承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我國的許多博物館已開始借鑒這方面的經驗,但因為投入的不足,還沒有能夠廣泛推廣。
建立長效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
記 者: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投入不小,光靠政府恐怕也不夠。
李當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要“活”起來,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來關心、支持,從而形成全民傳承、弘揚的強大合力。如今許多企業(yè)家,乃至于民營企業(yè)家正熱衷于此,并以多種形式、多條途徑積極參與文化事業(yè)的建設,保護弘揚民族文化的氛圍正在逐步形成。這都是建立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基礎上的。但讓企業(yè)家一次、兩次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進行投入也許還可以,要讓他們長久地關注這項事業(yè),必須建立長效機制。這就像南通濠河的水一樣,每月兩次以上地注入新的長江水,才成為不竭的活水。
記 者:南通的實踐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如今,南通的藍印花布、南通風箏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環(huán)濠河周邊也有了21個博物館,形成了一個聞名全國的文博館群。就其場館性質而言,有國家辦的,有行業(yè)辦的,有企業(yè)辦的,也有個人辦的,有事業(yè),有民營等多種不同性質。這樣一個體制多樣、機制靈活的多元的文博館群,充分發(fā)揮著對文物藏品的保護、展示、教育等作用。
李當歧:能夠形成這個局面,應該是有好的機制在起作用。畢竟企業(yè)家要賺錢,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盡快出臺鼓勵民營企業(yè)投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yōu)惠政策,對有貢獻者,無論企業(yè)、個人,都要有較大的鼓勵和扶持;另一方面要不斷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文化開新花、結新果,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記者 徐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