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 水利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3.8萬條,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萬平方公里。經過治理的小流域,生態(tài)狀況明顯好轉,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在此間舉行的中國水土保持小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上說,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十分突出。山區(qū)、丘陵區(qū)面積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加之人口眾多,因此長期以來,傳統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水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依賴程度高,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監(jiān)測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7%,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的40%,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區(qū)域占國土面積的52.8%。此外,水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占國土面積64%、耕地面積60%的長江以北地區(qū),只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南方水多土少,北方水少土多。
鄂竟平說,20世紀初以來,我國已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治水土流失路子。在以水力侵蝕為主的地區(qū),小流域綜合治理就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最有效、最成功的技術路線,它針對水土流失產生、發(fā)展的機理,以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山水田林草路統一規(guī)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yè)技術措施并舉,形成綜合防護體系,統籌兼顧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達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水土資源的目的。
鄂竟平同時表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一是我國還有近200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傳統的農牧業(yè)生產方式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仍有1600多萬公頃的坡耕地在繼續(xù)耕種。另一方面,在理念、政策、機制等方面,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的規(guī)模、標準、質量與效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