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龔澎舉行宴會,招待以阿卜杜勒·莫內姆·馬茂德·薩韋為首的埃及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周六和周日的早晨,喬家的孩子們常常在優(yōu)美流暢的音樂聲中醒來。在悅耳的鋼琴曲中,父親和母親用低沉的嗓音愉快地交談著,美好的一天常常就這樣開始了。
“如果沒有急件要處理,我們一家人常常一起去王府井逛街。當時老東安市場有許多小店,一家挨著一家,父親喜歡在那里淘舊書,母親則到小店里給我們買衣服料子,做衣服?!眴趟啥颊f。
為了培養(yǎng)女兒學習音樂的興趣,龔澎曾拉著女兒到老朋友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家里參觀琴房。在女兒6歲的時候,龔澎用幾年的積蓄給她買了一架老式舊鋼琴,初學的女兒曾經用腳來彈琴,可是慈愛的母親毫不生氣,只把這當笑話,繼續(xù)耐心地輔導孩子。
當時的英語教育并不像現在這樣普及。為了讓女兒學好英語,龔澎自己精心編寫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可是只有六七歲的女兒卻覺得教科書的樣子不好看。為了滿足女兒的心愿,龔澎特地跑到老東安市場,為女兒挑選了一個漂亮的小本子,“本子的封面是綠色的,上面畫著小白兔拔蘿卜?!眴趟啥夹χf。
兒女們一天一天成長起來,龔澎的事業(yè)也一天一天走向頂峰。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龔澎經常隨同周恩來、陳毅出訪,參加大型國際會議,是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
如果說在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龔澎作為中共年輕的新聞發(fā)言人初露鋒芒,那么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兩次日內瓦會議、1964年周恩來亞、非、歐14國之行和1965年李宗仁在北京舉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站在中外記者面前的,已經是一位成熟的女外交官了。
在喬松都的記憶中,母親偏愛中式服裝。每逢隨領導人出國訪問或出席重要活動,她都喜歡穿一件旗袍,然后在外面套一件西裝,看上去既得體又有風度。
喬松都說,母親內心引以為自豪的,就是能夠與父親在事業(yè)與家庭中比翼雙飛。龔澎曾經對女兒說:“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我出席這個活動,不是作為夫人,而是因為我是負責新聞工作的工作人員?!?/p>
在新中國的外交舞臺上,喬冠華與龔澎兩人如影隨形。據解密外交檔案記錄,喬冠華和龔澎共同參加了許多外事活動,如,1954年和1961年兩次出席日內瓦會議,1956年11月陪同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五國,1963年4月陪同劉少奇主席出訪亞洲三國,1965年1月陪同毛澤東主席接見美國作家斯諾……
白天,龔澎和喬冠華在外交部并肩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夫婦兩人仍有說不完的話題,晚飯后常是各占一張書桌,繼續(xù)為工作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