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上,中國政府申報的新項目“三江并流”景觀及擴展項目明十三陵和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三江并流三江并流位于中國云南省,跨越了云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qū)和10個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3500多平方公里。三江并流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范圍達170萬公頃。其景觀主要有: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峽谷險灘、林海雪原、冰蝕湖泊等。它是云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壯觀、民族風情最多彩,但基本上是尚未開發(fā)的景區(qū)。同時,它還位于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qū)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qū),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三江并流地區(qū)的主要特色是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叭敝械慕鹕辰情L江的上游,最終注入東海;瀾滄江是湄公河的上游,最終注入南海;怒江則是薩爾溫江的上游,最終注入安達曼海。后兩條江為國際河流,尤其是瀾滄江,由于流經6個國家(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而被譽為“東方多瑙河”。其中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在地質構造條件控制下,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區(qū),被緊束于60~100公里的狹窄地帶,才得以構成世界上惟一的三江并流奇觀,并造就了怒江大峽谷、瀾滄江梅里雪山大峽谷和金沙江虎跳峽大峽谷?!叭⒘鳌眳^(qū)域內,南北向的大江與大山相間排列,由西往東依次為高黎貢山、怒江、怒山(碧羅雪山)、瀾滄江、云嶺、金沙江、沙魯里山。從空中望去,三條大江由北往南縱貫全區(qū),平行流動近170公里,繼而形成了“四山并列、三江并流”這一世界獨有的地理奇觀。
除獨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觀外,這里又集雪山峽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于一體。三江并流地區(qū)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其內高山海拔變化呈垂直地帶性分布,從760米的怒江干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等不同類型的地貌景觀。三江并流地區(qū)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海拔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蓋著萬年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另外,麗江老君山還分布著中國面積最大、發(fā)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景觀。這里比較著名的高山湖泊有數十個。其中有瀘水縣高黎貢山的聽命湖,福貢縣碧羅雪山齊術山峰附近的干地依比湖、恩熱依比湖、念波依比湖,中甸縣的碧塔海、屬都湖等。同時還有多處高山湖泊群,如千湖山湖泊群、老君山湖泊群、紅山湖泊群、老窩山湖泊群等。根據調查,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且各具特色的景區(qū)就有近百個,各類景點難計其數,可以說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觀外各類自然景觀的縮影。
三江并流地區(qū)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于三江并流地區(qū)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qū)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里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qū)。區(qū)域內云集了北半球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和寒帶等各種氣候環(huán)境類型。共擁有20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占北半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80%,是歐亞大陸上生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縮影,是全世界單位面積內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最豐富的地區(qū),是自新生代以來生物物種和生物群落分化最劇烈的地區(qū)。三江并流動植物區(qū)系組成復雜多樣,有10種動物分布型,21種分布亞型;有10種植被型,23種植被亞型,90余個群系。在這樣狹小的范圍內有如此眾多的動物分布類型和植被類型,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三江并流區(qū)域有高等植物210余科,1200余屬,6000種以上;有44個中國特有屬,2700個中國特有種,其中有600種為三江并流區(qū)域特有種;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3種,省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7種,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植物標本模式產地。該地區(qū)占中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這一區(qū)域內棲息著的珍稀瀕危動物有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珍稀瀕危植物有禿杉、桫楞、紅豆杉等。
明孝陵明孝陵在南京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于此。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說始建于洪武九年),次年九月葬入太祖嫡妻孝慈馬皇后,定陵名為“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面為神道,自下馬坊至欞星門;后面為陵寢,在欞星門東北方。孝陵環(huán)以城,城周22.5公里,自下馬坊至明樓縱深2.62公里。
孝陵是明朝第一陵,其規(guī)制較之唐宋有三項重大變革:第一,在陵園布局方面,將原先仿皇城門四開、墳丘在城中央的布局改為前方后圓南北一軸線貫之的布局,陵園建筑由北而南逐級遞進,墳丘建于陵園的最北端。第二,由秦漢至唐宋,皇陵平面布局為方形,墳丘亦為方形或長方形覆斗狀封土,孝陵則改封土為圓形。此制為明清兩代所沿襲,墳丘皆作圓形或橢圓形,繚以磚垣。第三,明太祖廢除了“寢”的設置,陵園祭祀只在獻殿一處,不再有“具盥水、理被枕”一類事死如生的祭祀活動。從此,陵園祭祀更加莊嚴神圣,陵上之廟(獻殿)在國家祀典中的地位直追宗廟。
孝陵規(guī)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北部天壽山麓,陵區(qū)面積達40余平方公里。它東、西、北三面山勢高峻,逶迤連綿,綠樹叢蔭之中,一座座紅墻黃瓦的陵園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輝煌。
明十三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到清順治元年即1644年營建崇禎朱由檢思陵,歷經200多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十三陵陵寢建筑具有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備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陵內葬有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13位皇帝,皇后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除皇帝陵外,陵寢區(qū)域內還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監(jiān)墓1座,以及行宮、神宮監(jiān)、祠祭署等若干附屬建筑。十三陵皇帝陵寢建筑比擬皇宮、紅墻、黃瓦、樓殿參差,顯示了真龍?zhí)熳拥淖鸪绲匚缓途R天下的浩大氣勢。
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規(guī)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tǒng)一,陵區(qū)四面群山環(huán)抱,中部川原開闊,水流曲折交錯,十三座帝陵錯落有致分布在東、西、北三面山麓上,追求形同,天造地設,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明十三陵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葬墓群,建筑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明十三陵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