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洛杉磯5月17日電(記者郭爽)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和大氣科學專家彭志剛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無論是在汶川地震還是蘆山地震中,中國的抗震救災反應快速及時,救災方式行之有效合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國際社會印象深刻。
彭志剛說,在地震發(fā)生后,無論中國政府、地方組織,還是民間力量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中國軍隊也在救災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他說,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中國應對災難的應急能力在逐步提高,災難救援體系和機制日趨健全和成熟。在蘆山地震中,政府應對地震災害及時,而民眾也沒有出現(xiàn)恐慌的現(xiàn)象,救災工作進行得比較有序,由此可以看出民眾的災難防范意識也在不斷提高。
彭志剛還認為,對民眾進行地震基本常識及防震意識的培訓和教育,這與救災工作同樣重要。他說,在美國每年都會定期舉行災難演習,讓民眾學習防震減災知識。在美國一些地震多發(fā)帶,學校會定期組織地震知識培訓和演習。
彭志剛表示,中國在地震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進步,但還應加強地震預警系統(tǒng)、地震速報和中長期地震災害評估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汶川地震發(fā)生以來,中國已開始更多關注建筑物,尤其在地震高發(fā)頻發(fā)地區(qū)的抗震問題,這些地區(qū)的新建建筑物應符合相應的抗震標準,而對于已有建筑物,也應進行相關抗震標準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