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七一前夕,從渤海之濱到彩云之滇,從長城內(nèi)外到黃淮兩岸,各地干部群眾自發(fā)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喜迎建黨90周年。
一堂特殊的黨課、一次莊嚴的宣誓、一場精彩的演出、一遍革命舊址的走訪……無不蘊含著對黨的一片深情。
相聚在鮮艷的黨旗下,激發(fā)出愛黨、愛國熱情
面對鮮艷的黨旗,新黨員舉手莊嚴宣誓,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進一步堅定了理想和信念。
日前,南開大學1130名新黨員站在周恩來塑像前,表達了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終生的決心。哲學院教師陳建洪宣誓后表示:“入黨是我人生中又一個新的起點。我將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認真履行教師的神圣職責?!被瘜W學院2009級本科生王超說:“黨員,不僅僅是一種身份和稱號,更意味著一份神圣的責任和使命。作為新時期的學生黨員,我們最好的宣言就是利用自己的所學,更好地服務人民、回報社會?!?/p>
建黨90周年前夕,海南白沙消防大隊全體黨員來到中共瓊崖特委牙叉會議舊址,深切體會革命先烈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決心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詞,為國家消防事業(yè)貢獻青春。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高新區(qū)個私協(xié)會有63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最近有28名預備黨員入黨,進一步壯大了非公經(jīng)濟黨組織的黨員隊伍。
山東省寧陽縣磁窯鎮(zhèn)黨委以“傳遞黨旗、黨員簽名、集體宣誓”的方式,開展了“黨旗聚心聯(lián)簽名”活動,表示要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凝聚力量、共謀發(fā)展。
踏著紅色足跡 黨的不朽精神銘刻于心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保对拢玻慈丈衔?,中共云南一大會址修繕工程竣工典禮暨蒙自紅色文化展開展儀式在紅河州蒙自市查尼皮村舉行。
據(jù)了解,1928年10月,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蒙自查尼皮召開,隨后全省各地掀起了革命斗爭的熱潮。微博網(wǎng)友“云紅小星”參加紅河州慶祝建黨90周年“薪火相傳”火種采集儀式后表示,重溫黨的歷史,感覺很受啟發(fā)。
6月27日上午10時,六盤山長征紀念館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近60名殘疾人代表及殘疾人工作者。他們踏著紅軍當年的足跡,共同登上了六盤山高峰?!耙徊讲降钠D辛讓我們體會到了紅軍當年的千辛萬苦,但當我們克服困難登上高峰那一刻,又感到非常自信。長征精神會激發(fā)我們征服困境的勇氣。”盲人閆波說。
紀念形式精彩紛呈 盡情表達對黨的熱愛和忠心
連日來,各地社區(qū)、企業(yè)、學校、農(nóng)村干部群眾以高昂的士氣、飽滿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盡情表達對黨的熱愛和忠誠。
山東省章丘市水寨鎮(zhèn)門口村村支書苑廣芹近日把9000元“特殊黨費”匯入特殊黨費專用戶頭?!包h的90歲生日馬上就要到了,這錢是我向黨獻上的一份心意,希望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她激動地說。
“真情回報黨恩,建設幸福企業(yè)?!保对拢玻慈障挛纾|寧鞍山四海酒店百余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優(yōu)秀員工迎來了一節(jié)特殊黨課。雷鋒生前戰(zhàn)友張峻手捧當年他拍攝的雷鋒照片說,無私奉獻是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的追求,期待著新一代黨員永遠把雷鋒精神傳承下去。今年80多歲的志愿軍二級戰(zhàn)斗英雄、有著“一把軍號嚇退一團敵人”之稱的鄭起講起了抗美援朝發(fā)生在黨員戰(zhàn)士身邊的感人故事,鼓勵大家要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
自編紅書,重讀經(jīng)典,舉辦展覽,唱響紅歌……一個個活動讓人銘記黨恩,堅定了永遠跟黨走的決心。
為了追尋中國共產(chǎn)黨90年的偉大征程,南京大學的幾位學生近日在老師的指導下,針對青年人的閱讀習慣編寫了《脊梁》《建黨大業(yè)》等紅色書籍,不僅廣受歡迎,而且他們自身也在寫書中感悟成長。
“編寫‘紅書’是對黨史知識的一次梳理,更是對建黨大業(yè)和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認同和感知?!眳⑴c《建黨大業(yè)》編寫的在讀博士研究生翁寒冰說。
6月26日,《黨員干部在基層叢書》在南寧首發(fā),其中匯聚了2011年廣西10萬大學生黨團員創(chuàng)先爭優(yōu)寒假社會服務活動的成果?;顒又?,大學生們采訪了近兩萬名基層黨員干部,充分展現(xiàn)了新時期廣西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的風貌。
6月28日一早,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千余名黨員干部來到河南省藝術中心美術館,參加“光輝歷程·浩然正氣——河南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反腐倡廉展覽”開幕式。負責布展的工作人員陳曦告訴記者:“我們這一個多月一直在忙這件事。期間,每天晚上都要在展廳值班。雖然天氣炎熱,苦點兒累點兒,但想想自己能為紀念建黨90周年做點事,心里還是很高興的?!?/p>
在山西太原各大公園內(nèi),由群眾自發(fā)組織的“紅歌隊”“叢林歌唱團”等多支團隊則用嘹亮的歌聲,送上他們對黨的生日的衷心祝福。(參與采寫的記者:李靖、王炳坤、陳光明、傅勇濤、蔡玉高、李麗靜、王志、王寧、劉娟、趙倩、張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