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5月17日電(記者 向建國 蔣志強)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是兩所相依相鄰的著名公立大學,分別與大陸的北京清華大學和幾所交通大學有很深的淵源。在這兩所有2萬多學生學習的校園里,有80多位大陸高校的同學作為交換生在這里進行為期一學期(4個月)的學習生活。他們雖然人數少,但卻因為勤學、尊師,充滿活力和成績優(yōu)異而受到各方關注并被師生們接受。
既注重學習、交流,也喜歡全臺走走,希望有一個全方位的收獲,是這些學生的共同愿望。學業(yè)好,友善、團結,是學校師生對他們的評價。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新華社記者來到這兩所大學,在湖畔的亭子里,傾聽學子們在臺求學的感受。
感受到臺灣師生的情誼
來自北大的交換生劉征瀛就讀新竹交大電子物理系。他來臺的第一天就感受到臺灣同學的熱情與關心。
來臺的第一天,他進入交大辦完基本手續(xù)后,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人生地不熟,睡覺的被褥還沒著落。情急之下,他和另一位同學冒昧地攔住一位臺灣同學,請求幫助。聽著他們一口標準的北京話,這位同學當即打電話叫來出租車,讓司機載他們去商店解燃眉之急。
王磬是北大中文系來新竹清華的交流生,她告訴記者臺灣同學幫助她尋親的故事。王磬奶奶的兄弟1949年來了臺灣。憑著一封信,王磬要去臺北找親人。她的一位同學主動提出幫助她尋親。而那位同學的爺爺輩也是從大陸來臺的,他的父親也曾到安徽老家探親,他對此感同身受。
那位同學帶著王磬在臺北民生東路一帶遍尋不見,最后,那位同學請來他的大伯、還有一位素昧平生的當地人一起,最終找到王磬的親人。
臺灣老師對大陸學生的關心也無處不在。劉征瀛說,老師待我們與臺灣同學一樣,幫助我們進入學科的前沿。比如同步輻射的研究,雖然實驗1小時需要1萬元新臺幣,但老師依然把我們列入實驗名單。在新竹清大交流的朱昂認為“老師對我們有些偏愛?!碑斶x課已滿,需要“加塞”時,老師總是首先考慮大陸學生?!凹纫驗閷W習好,也因為我們在校只有短短的4個月。”
西安交大研究生陳政蔭在新竹交大電子所交流。雖然不善言辭,但他談起老師的關愛,充滿感激:除了誨人不倦以外,老師的幫助深入到點點滴滴,甚至包括任何時間幫助開實驗室的大門、復印資料等等小事。
兩岸學校的同與異
北京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朱昂在臺的交流學校是新竹的清華。他說,兩所清華的校訓都一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校的整體氛圍也差不多。要說不一樣,這里對學生的評價更多元化,不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而臺灣學生,也更注重參與社團活動甚至到外面打工。
“在北大圖書館要一早占座,在新竹清大隨時有座”,王磬眼中的不同很具象,不過她不覺得兩岸同學之間有大的差異:“我們都談學習,也關心時尚,喜歡明星,愛旅游啊。”
“在臺灣的學業(yè)壓力要小一些?!苯邮苡浾卟稍L的大陸同學幾乎眾口一詞。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莊希威在新竹清華學習同樣的專業(yè)。他說,上學期在北大,他選修了34個學分,而在新竹清華,最多只能選25個學分。大陸同學普遍感到課程難度低,考試也比較簡單。直接的結果就是,大陸同學在各種考試中,總是能名列前茅。
不過,大陸同學認為,臺灣學生注重參加社團活動,從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蠻值得肯定并學習的。
要說不同,運用繁體字,以及兩岸一些詞語表述有差異是最明顯的不同。陳政蔭說,剛來確實有些困擾,會看不會寫,但“老師很寬容,允許我們用簡體字答卷”。
劉征瀛還專門收集兩岸語言上的不同,“既是研究,也是給學弟學妹一些借鑒”。
融入學校生活
臺灣高校只是在近年才開始有大陸交換生的身影,大陸同學在臺灣高校中是絕對的“少數”。不過,大陸同學在臺灣老師們的眼中學習是絕對的NO.1(第一名)。朱昂說,最近同專業(yè)的90多個人參加一門考試,只有10多個人及格。而大陸學生的分數都是90分以上甚至是滿分。
“老師們常說,希望大陸同學把好的學習風氣帶到臺灣的校園”,“我們來臺還希望全臺到處走一走,深入認識臺灣,希望4個月的學習有全方位的收獲”,莊希威和他的同學們都是這樣想的。
大陸同學還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希望在短短的時間里融入自己學習的這個環(huán)境,融入學校生活,結交更多臺灣學友。
5月13日,王磬、莊希威等新竹清大和交大的大陸學生與臺灣同學一道,在新竹清大舉辦了“心手相連,共建家園”兩岸學子情系青海地震義演晚會。積極參與者不僅有兩岸同學,新竹清大副校長、新竹市副市長等都親自參與表示支持。
在與臺灣同學交流中,大陸學生普遍感到,過去兩岸同學交流少,間接得到的信息失真,現在面對面交流,對彼此好奇的東西直接溝通,可以避免誤會“相知相交”。莊希威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位沒到過大陸的同學對大陸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把我到大陸各地的照片給她看,其中也包括我和同學考察汶川災后重建的照片,后來她告訴我,大陸比‘想象’的要和諧?!?/p>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大陸學生來臺讀書等當前熱門議題,也是兩岸同學交流的話題。接受采訪的大陸同學都說:“不少臺灣同學的確有危機感,因為普遍感到大陸學生學業(yè)強。但他們也都認為,大陸學生來臺是大勢所趨,兩岸交流,互補長短,臺灣學生也能同步成長。”臺灣的校長、老師對大陸學生來臺也多有期待,一位教授就說過,兩種學習方式的交融將是最好的。
據學生們介紹,他們這批交流學生6月下旬將返回大陸的學校繼續(xù)學業(yè)。接下來,新竹清大、交大將分別再有80多位大陸同學前來交流,比他們這一批多出一倍。作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期踐行者,這些“80后”甚至“90后”的學子們說,他們希望書寫兩岸教育交流美好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