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12月6日電(記者崔靜)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6日在距中國南極中山站約60海里的普里茲灣海域布放一套錨系潛標系統(tǒng),這是中國首次在南大洋開展?jié)摌擞^測,將有助于為全球氣候變化尋找依據(jù)。
12月6日,科考隊員正在將錨系潛標系統(tǒng)投入海中。當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在距中國南極中山站約60海里的普里茲灣海域布放一套錨系潛標系統(tǒng),這是中國首次在南大洋開展?jié)摌擞^測,將有助于為全球氣候變化尋找依據(jù)。這套潛標系統(tǒng)攜帶著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溫深儀、沉積物捕獲器等觀測及輔助設備,將對這一海域的海流、溫度等進行連續(xù)2個多月的觀測和取樣,預計于2010年2月“雪龍”號再次行駛至這一海域時回收。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當?shù)貢r間6日凌晨2時30分(北京時間5時30分),“雪龍”號剛一駛抵南緯68度32分、東經75度32分的南大洋普里茲灣海域,十幾名科考隊員便在“雪龍”號后甲板上借助絞車、折臂吊車等設備,將安裝調試好的一套錨系潛標系統(tǒng)投放至海平面下650米至350米深處。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薛宇歡介紹說,這套潛標系統(tǒng)攜帶著1臺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ADCP)、1臺溫深儀(TD)、1臺沉積物捕獲器、1個釋放器和12個深水玻璃浮球等觀測及輔助設備,將對這一海域的海流、溫度等進行連續(xù)2個多月的觀測和取樣,計劃于2010年2月“雪龍”號再次行駛至這一海域時回收。
中國自開展首次南極考察以來,始終將南大洋作為考察重點,但在以往的南大洋考察中,主要以走航觀測和大面站觀測為主,一直沒有定點的、長時間序列的觀測資料。薛宇歡說,海洋錨系潛標系統(tǒng)具有觀測時間長、隱蔽、測量不易受海面氣象條件影響等優(yōu)點,特別是在極區(qū)海域,由于潛標在海平面下650米至350米深處工作,可以避免受到海面大量浮冰的影響,長時間地記錄觀測數(shù)據(jù)并收集樣品,彌補中國南大洋考察中的空白。
12月6日,科考隊員在投放錨系潛標系統(tǒng)之前,再一次對相關連接部位進行緊固。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南大洋是唯一跨越所有地球經度并東西貫通的大洋,在全球氣候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地位。盡管科學研究表明,威德爾海和羅斯海是南大洋底層水的兩個主要生成源地,但作為南極第三大灣的普里茲灣是否也有南大洋底層水形成,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薛宇歡表示,潛標系統(tǒng)記錄的數(shù)據(jù)將有助于科研人員調查南極普里茲灣內的長期水體變化特征與運動過程,獲得南大洋底層水是否在普里茲灣生成的直接證據(jù),進一步了解南大洋在全球大洋環(huán)流過程中的作用,為南大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發(fā)生的變化及其反饋尋找依據(jù)。
此外,錨系潛標攜帶的沉積物捕獲器能夠定時采集海洋上層水體向下層水體輸運的沉降顆粒物樣品,量化南極海洋有機碳的生產、輸出以及再循環(huán)效率,這不僅有助于科研人員評估南大洋碳循環(huán)變化對中、低緯度碳循環(huán)的影響,也將為南大洋碳循環(huán)變化對全球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影響提供有意義的證據(jù)。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進入南極圈
新華社“雪龍”號12月5日電(記者 崔靜)當?shù)貢r間5日15時許(北京時間5日18時許),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穿越南緯66度33分,進入南極圈。
連日來,“雪龍”號始終在浮冰區(qū)中航行,大塊大塊荷葉狀的浮冰密密麻麻漂浮在海面上?!把垺碧柦档土撕叫兴俣龋票靶?,不時發(fā)出沖撞浮冰的低沉震動聲。>>>>點擊詳細
第2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長城站物資卸運任務
11月16日,考察隊員在長城站碼頭吊運物資。經過連續(xù)4天的晝夜作戰(zhàn),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當天圓滿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物資卸運任務,即將離開長城站奔赴中山站。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新華社南極長城站11月16日電(記者 崔靜)經過連續(xù)4天的晝夜作戰(zhàn),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于當?shù)貢r間16日1時(北京時間16日13時)圓滿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物資卸運任務,即將離開長城站奔赴中山站。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是12日乘坐“雪龍”號抵達長城站附近海域的。由于此次長城站物資卸運任務異常繁重,考察隊在抵達后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卸貨工作中。為了給后續(xù)的中山站和南極內陸考察爭取時間,加快在長城站的卸貨速度,所有考察隊員被分為兩班,24小時輪換工作,最終比原計劃節(jié)省了一半時間,提前完成卸運任務。這次卸運的物資包括:8個配有專用運輸架的88立方米儲油罐,1200多噸考察物資、補給食品和工程建設物資以及300噸燃油。>>>>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