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廖翊)記者獲悉,“十一五”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擬對其研究機構的部分學科設置進行調整,并設立“服務經濟學”等多項新學科。
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說:“新學科的設立,是基于國家經濟建設發(fā)展、經濟結構調整和學科發(fā)展需要。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后,如何加快我國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成為新的重要課題,‘服務經濟學’應時而生。”
裴長洪介紹,該所于4年前便著手服務經濟學科的建設,并與國家發(fā)改委、商務部共同開展了相關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精品化、對策化、市場化、國際化將是該學科發(fā)展目標。該所成立“服務經濟學”學科后,將就“加快服務業(yè)發(fā)展”這一課題進行重點調研,并提出對策。與各地政府合作及在縣市、鄉(xiāng)鎮(zhèn)布點,將是他們進行調研的主要方式。
服務經濟學是研究服務產品在生產、流通中發(fā)生的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重在研究如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作為研究第三產業(yè)的服務經濟學在中國屬新興學科,處于起步階段。
據(jù)了解,“十一五”期間,社科院還將調整、新設如下學科:語言研究所從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文字學三個學科中選擇新建一個學科,并將古代漢語語法研究并入近代漢語學科;歷史研究所“社會史”、“文化史”兩學科合并為“古代社會文化史”學科;工業(yè)經濟研究所設“企業(yè)財務與會計”學科;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設“社會保障學”、“人口數(shù)理統(tǒng)計學”學科;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設“世界經濟發(fā)展”學科等。
社科院農發(fā)所:新農村建設前景樂觀,但非一蹴而就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廖翊)“作為學者,重要的是見微知著,要看到問題,從國家、人民利益出發(fā),實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存在的問題要進行深層次分析,并思考現(xiàn)實解決的可能性?!敝袊鐣茖W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對新華社記者說。
張曉山介紹,多年來,社科院農發(fā)所一直圍繞國家中心工作,對農村工作熱點難點進行廣泛、深入調研,將見解和政策建議及時反映給中央有關部門。1993年,該所與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方面合作,出版了第一本《農村經濟綠皮書》(即《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年度報告》)。如今,每年定期出版的《農村經濟綠皮書》已受到中外學術機構及關注中國農村問題人士的高度關注。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社科院農發(fā)所在對全國農村、鄉(xiāng)鎮(zhèn)、農戶深入進行國情調研的同時,將“新農村建設”列入重點調研課題。
張曉山用“開局良好,成績不小”評價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的情況,但也指出:急功近利情形在各地仍然存在,形象工程、“首長工程”不時可見。他認為,如何讓新農村建設成為真正民心工程,至關緊要。
“民心工程首先要從根本上滿足老百姓需求,要體現(xiàn)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廣大農民必須參與相關民主決策、管理和監(jiān)督;二是新農村建設中的范例一定要具備可推廣性和可復制性;三是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有可持續(xù)性,如鄉(xiāng)村公路的修建可否得到有效保養(yǎng),垃圾處理可否防止二次污染等等,都必須考慮?!?/p>
張曉山說,新農村建設是“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在中國農村的落實,是一個長期偉大的歷史任務,前景十分樂觀。但是,這又是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黨建等各個方面的系統(tǒng)工程,非一蹴而就。社科院農發(fā)所已承接并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研究”,將就新農村建設政策落實情況展開深入調研,對新農村建設政策進行評估。
近5年內中國社科院將派300余名中青年學者出國 進行中長期進修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周婷玉、劉奕湛)“為加快人才培養(yǎng),近5年內,中國社科院每年將派約70名優(yōu)秀中青年學者出國進行3個月至1年的中長期進修?!敝袊鐣茖W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張友云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社科院就跟一些國外學術資助機構有資助我學者出國長期進修的合作項目?!氨局晕覟橹?,為我所用,趨利避害原則,社科院從多個渠道獲得長期進修的名額?!睆堄言普f,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美國福特基金會、哈佛燕京高級訪問學者項目、韓國高教財團、韓國學術振興財團及歐盟協(xié)議項目和荷蘭協(xié)議項目等。
“不同的基金會和資助項目有不同的學術側重,如福特基金會側重于經濟、政法、社會和國際研究,哈佛燕京項目則側重文史哲。我們就根據(jù)各渠道的側重點,并通過考核競爭的方式推薦相關人員?!彼f,除固定渠道派出學者進修外,一些研究所跟國外的交流伙伴還有臨時的交換項目,這一類每年也有幾十名?!俺鐾膺M修的人數(shù)將在保持原有數(shù)量的基礎上逐年增加?!?/p>
張友云介紹說,進修的主要內容包括語言培訓,選修課程、資料收集與研究,學習先進的研究方法、與國外學者面對面地交流,更多地了解外國社會文化和學術動態(tài),及前沿成果等?!皬模玻埃埃赌觊_始,為加速培養(yǎng)人才,社科院實施一項用本院資金支持有學術發(fā)展?jié)摿Φ闹星嗄陮W者出國重點進行語言培訓的計劃。通過公平競爭,每年選送10名,以提高他們的外語水平、學術研究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p>
社科院在讓學者走出去的同時,還把外國著名學者請進來,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茵、??寺Ⅺ溈朔ǖ恰⒏裉m杰,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等都來社科院作過演講。2006年,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巴基斯坦總統(tǒng)穆沙拉夫、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等人也來社科院作過專題演講并同學者對話。
“對外合作交流過程不僅推動學術研究的發(fā)展,也造就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學者和活動家?!睆堄言普f,社科院成立30年來,社科院的學者獲得將近90個國外著名學術機構的榮譽學術稱號和獎項。
中國社科院與全球200多個學術機構有對外交流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周婷玉、劉奕湛)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張友云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截至目前,社科院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個學術機構有交流合作關系,簽訂了120多個學術交流協(xié)議。
“社科院建院30年來,對外交流與合作發(fā)展迅速?!睆堄言普f,1978年社科院剛開始對外交流時,年交流量只有十幾批幾十人次,之后交流規(guī)模逐年擴大。2006年總交流量達到2238批,4532人次,其中包括本院計劃內派出939批、1408人次,計劃內來訪308批、1299人次,還包括駐華使館人員、國外駐京新聞機構記者對我院的訪問和對學者的采訪,以及國內兄弟單位接待的外賓到社科院的臨時性訪問等。
據(jù)張友云介紹,社科院對外交流量居前10位的國家分別是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印度;交流量居前6位的學科分別是經濟學、史學、國際問題、法學、文學、社會學?!白钪档靡惶岬氖亲裕玻埃埃的甑壮闪ⅠR克思主義研究院以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量大幅上升?!彼f,和社科院有學術交流合作關系的國外學術機構主要包括國家級研究機構、科學院所、高等院校、學術團體及非政府的基金會等。
隨著交流的擴大和深入,發(fā)展“合作研究項目”將是今后交流工作的一個側重點。他說,自2004年3月以來,中國社科院作為執(zhí)行機構負責實施“中國-歐盟歐洲研究中心項目”。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在該項目下與歐洲學術機構合作開展了關于歐盟的綜合性研究,包括歐洲模式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歐洲政治模式與對外關系、歐元體系中的貨幣政策協(xié)調、歐盟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秩序等。
另據(jù)介紹,2006年社科院舉辦了110多個國際性、雙邊性學術研討會,還配合中國俄羅斯年、中國意大利年組織了很多對外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