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0月29日電(記者王勉、李忠發(fā)、王英誠)金桂飄香,綠城披彩。
10月30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將在廣西首府南寧舉行。
描繪雙方戰(zhàn)略伙伴關系藍圖,規(guī)劃未來發(fā)展的美好大計,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齊聚一堂。
15年前,中國和東盟,近鄰的雙方開啟對話合作進程。15年來,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貿、安全、文化、科技、人員往來等領域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碩果累累。
政治互信、經濟互惠、文化互動……經過共同的努力,中國和東盟10國之間各個領域的合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fā)展勢頭。
政治互信不斷增強
因為毗鄰而居,中國和東南亞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雙方的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友好合作日益廣泛,雙方關系的發(fā)展駛入快車道。
15年前,時任中國外長的錢其琛第一次應邀出席了在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中國與東盟對話合作進程從此開啟。
從“磋商伙伴”到“對話伙伴”,從“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風雨雨,中國和東盟,手牽得更緊,心貼得更近。
從高層交往的日趨密切,從經貿往來的直線增長,從一個個合作文件的簽訂,到今天,中國-東盟以“10+1”領導人年度峰會機制為核心,建立了多層次的定期對話和磋商機制;在亞太經合組織、東盟地區(qū)論壇、亞歐會議以及聯(lián)合國等多邊組織和機構中積極協(xié)調立場、相互溝通、相互支持,保持了頻繁的、多層次、多渠道的交往。雙方政治關系日益穩(wěn)固。與此同時,雙方積極加強交往,努力消除疑慮,加深相互信任,在安全方面的合作也逐漸深入。
2005年10月,《中國—東盟名人小組報告》中指出,中國和東盟的政治安全合作正在新的領域不斷發(fā)展,其特色是雙方高層和其他各層次的交往與對話頻繁開展,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合作正在加強,信任增加。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沈世順說,這次峰會是東盟國家領導人首次通過“10+1”的形式會聚中國,表明東盟國家把推動與中國的關系放在重要位置。
作為峰會重要的政治成果,中國-東盟領導人將簽署紀念峰會聯(lián)合聲明,從戰(zhàn)略高度,回顧過去15年中國-東盟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對雙方未來的合作進行全面規(guī)劃。
經貿合作互利共贏
貿易自由化,服務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這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要追求的目標。
從互補合作到互惠互利,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成績喜人:雙方的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303.7億美元,15年增長15倍。目前,中國與東盟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東盟已成為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數字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內涵:15年來,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全面快速發(fā)展,給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沈世順認為,這種合作是全面的、互利共贏的、有成果的合作。
互利合作的雙方并沒有因此滿足,而推動經貿交流向更高、更廣、更深的目標前進成為雙方共同的選擇和追求。
2002年,《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簽訂,決定于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qū)。
這是一幅令世人矚目的畫卷:建成后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將擁有18億消費者、2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qū),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qū),也是迄今為止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商務部最新統(tǒng)計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屆時自由貿易區(qū)將基本建成,雙邊互利合作將達到新的水平。
面對這一美景,支撐它的具體措施已陸續(xù)出臺。2005年7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降稅計劃啟動,7000多種產品開始逐年削減關稅。按照自貿區(qū)建設計劃,到2010年,中國與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之間大多數產品關稅降為零,到2015年,中國與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之間大多數產品關稅降為零。自2004年以來每年在中國南寧舉辦一次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在中外客商看來是盛會、機會,已經成為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加速器。
局外人的觀察也許更為冷靜。世界銀行表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有可能成為亞太經濟圈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發(fā)展經貿合作,既是中國—東盟雙方的既定要求,更是共同利益和戰(zhàn)略選擇。有良好政治互信的基礎,有良好合作往來的愿望,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前景一定會更加廣闊。
社會文化交流“好戲連臺”
青色的磚瓦,獨具上海灘特色的3扇石窟門……坐落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的“魅力之城”上海展臺,用“歷史、現代和未來”三大板塊向海內外人士展示上海輝煌的昨天、奮進的今天和璀璨的明天。
與之交相輝映的是東盟各國的“明星”城市——文萊斯里巴加灣、柬埔寨金邊、泰國孔敬市、越南胡志明市——紛紛展示自己的“王牌”,描繪各國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商機。而11國“魅力之城”展示活動只是中國與東盟共同上演的文化大戲之一。
文化的交流是根的交流。長期以來維系中國與東盟10國友好往來的紐帶,就是靠一系列持續(xù)不斷、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其中,人員交流已成為中國—東盟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東盟互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國,2 0 0 5年,雙方人員往來超過650萬人次。
2005年8月,第二次東盟“10+3”文化部長會議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使東盟各國有機會更全面準確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民崇尚和平、平等和共同發(fā)展的理念。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問題專家表示,高層政策的落實需要民間層面的理解和支持,而文化交流無疑是促進民間互信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中國與東盟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文化交流,包括青年互訪、語言培訓等。設在云南、廣西等地的中國—東盟語言文化人才培養(yǎng)基地已取得良好成效。
越來越多的東盟青年樂于吸納“中國經驗”。10月16日,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國際青年干部高級研修班開班。這些東盟青年將通過與中國青年的交流,親身感受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研修班目前已舉辦6期,為眾多東盟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干部200多名。
大型文藝活動是加強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載體。近年來,一年一度舉行的由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打造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風情東南亞等國際性晚會成了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交流的重要載體。
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說:“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戲’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彼此間領略到對方燦爛的民族藝術精華。實踐表明,這種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在為東盟人民帶來多樣文化韻味和樂趣的同時,也為亞洲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以往曾經迫于經濟和文化的壓力不得不追隨西方的亞洲,正在尋找自我和融入世界的博弈中重新描畫自己的模樣?!?/p>
紀念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進一步推進政治互信、經濟互惠、文化互動為目標,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繼往開來,必將以其“里程碑意義”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