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qū)采杞海山區(qū)南側,開展了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最后一次下潛作業(yè),首次取得藤壺樣品。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表示,整個航次進行了21次下潛,安全圓滿完成預定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并為世界認識海洋、研究海洋做出了很大貢獻。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最后一潛在海底工作6個多小時,航行距離約3公里,深度變化為600米,最大下潛深度2418米。“蛟龍”號在海底進行了近底觀察,航行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質視像資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樣、6塊富鈷結殼,1種2個冷水珊瑚片段、3種3個海綿片段、1個7腕海星、1種3個海百合,并在該海區(qū)首次采集到1種2個藤壺,拍攝到了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質資料。下潛人員為唐嘉陵、楊波和國家深?;毓芾碇行牡墓こ碳夹g人員李寶鋼。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表示,通過本次下潛發(fā)現,采杞海山2100米以淺海綿種類多、豐度高,說明海山的不同側面生物種類組成明顯不同。
現場總指揮劉峰用“安全、圓滿”來形容試驗性應用的整個航次科考工作。他表示,通過3個航段的科考工作,“蛟龍”號共下潛21次,取得了豐碩成果,既為我國深??茖W研究提供了大量視像、樣品資料,也為世界認識海洋、研究海洋做出很大貢獻。研發(fā)人員能夠對“蛟龍”號應用自如,使用單位技術人員也在逐步提升對“蛟龍”號的應用水平,這些都說明“蛟龍”號和這支隊伍初步具備了科學應用的條件,為“蛟龍”號轉入常規(guī)化業(yè)務運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劉峰強調,發(fā)展深海裝備,開展深海研究,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和個人力量能達到的,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膀札垺碧柸〉玫某晒?,不僅為中國科學家認識海洋提供幫助,而且也通過國際海底管理局向全世界開放。劉峰說:“‘蛟龍’號不會閑置不用,而是要廣泛應用,為全人類和平認識開發(fā)和保護海洋做貢獻。未來,我們計劃邀請其他國家海洋科研人員上船,共同下潛開展海洋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