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_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_91精品在线视频_成人高辣h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tài)>> 地方政務
 
內蒙古自治區(qū)三處文化遺產拿到“申遺入場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nakedoat.com   2013年01月16日 10時11分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網站

    龍的源頭——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文物。資料圖片

    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后遺址、魏家窩鋪遺址和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一起以“紅山文化遺址”被列入預備名單。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中國北方的一種文化,分布在中原和東北亞地區(qū)的接合地帶,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赤峰市郊的紅山后而得名。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xù)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tài)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tài)以農業(yè)為主,還飼養(yǎng)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fā)達;還有磨制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還發(fā)現(xiàn)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yè)已經產生。

    紅山文化手工業(yè)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fā)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長,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制作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fā)展中具備了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1971年出土自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fā)飄舉,極富動感,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的發(fā)現(xiàn),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

    遼五京之首——上京

遼上京遺址衛(wèi)星照片。資料圖片

    千年前的契丹古國——遼國的首都遼上京遺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始建此城于公元918年,初名皇都,后改稱上京,為遼代五京之首。金人沿用此城,前后歷時300余年,至金代晚期廢棄。遼上京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建筑規(guī)模宏大,周長約6400米,城墻均夯土版筑?;食窃诒保猿史叫?,現(xiàn)存3座城門,城墻上筑馬面,城門外有甕城。大內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圓的氈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食潜辈繛榭諘缙教沟貛?,推測為氈帳區(qū)。城東南為官署、府第、廟宇和作坊區(qū)。在城內西部發(fā)現(xiàn)的窯址,既生產典型遼風格的瓷器,也生產精致的仿定窯白瓷。漢城在南,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和掠來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墻即皇城南墻?,F(xiàn)存4門,城墻低矮,城內遺跡大部被白音戈洛河沖毀。

    遼上京保留了許多游牧風俗,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極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設施。上京城南北各有磚塔一座,俗稱南塔、北塔。南塔八角7層,高25米;北塔為六角5層,現(xiàn)殘存4層,高約10米。

    遼上京遺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西部大開發(fā)文物重點保護項目。遼上京遺址是我國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遺址之一。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對遼上京遺址進行為期5年的考古發(fā)掘。

    同樣位于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的遼祖陵遺址,是遼王朝的建立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及其夫人的陵寢之地,建于927年,與遼上京遺址一同反映了遼王朝的興衰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字天書——陰山巖刻

磴口縣格爾敖包溝的巖畫。高曉龍攝

    作為中國七大巖畫寶庫之一的陰山巖刻,主要分布于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山脈,已發(fā)現(xiàn)156個巖畫分布群,約5萬余幅巖畫,總數居全國之首。陰山巖刻創(chuàng)作年代可上溯到1萬多年前,歷經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明清時期共10個階段,作畫民族之多和延續(xù)時間之長世所罕見。這些巖畫點分布在磴口、烏拉特后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四個旗縣境內。陰山巖刻在烏拉特中旗南部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分布最多,東西延伸有5公里多,數量在千幅以上;其次是在磴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黑石上,總數在500幅以上。其中,兩個最密集的巖刻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向北的崖壁上,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巖刻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后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巖畫,面積約400平方米。

    陰山巖刻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刻繪的是當時征戰(zhàn)與和平的社會現(xiàn)實,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當時國家間的殘酷戰(zhàn)爭和友好交流。還有些巖刻形象地記錄了遠古以來生活在陰山地區(qū)的各個歷史時期,先民的狩獵、耕作、放牧、祭祀等活動,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社會發(fā)展中人們的社會實踐、宗教信仰、心理活動,以及他們生存繁衍的環(huán)境變化。

    陰山巖畫是河套文化重要的元素,是反映我國古代北方各民族文化歷史的千里畫廊,是河套先民留給后人的一部無字天書。通過陰山巖刻,我們可以從文化學、人類學、傳播學、民俗學、美學、原始宗教史、美術史、藝術史、民族史等多學科多角度去進一步研究和理解河套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理念。(章奎)

    相關鏈接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guī)定,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

    我國首批《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于1996年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第二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由國家文物局于2006年12月15日公布并報送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其中包括文化遺產35項。最新一版的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評審標準也參照世界遺產的申報標準,每個項目不僅在所在地區(qū),而且在全國、全世界范圍內都應具有突出的價值。其真實性、完整性,保護管理狀況要處于良好狀態(tài)。文物遭受的自然破壞,經歷的修繕等活動必須有確切的記錄。要有對遺產的規(guī)范管理,實施有力的保護措施等。

    從1987年至2012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所列遺產中已有長城等27處世界文化遺產和3處世界文化景觀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鏈接
· 我國成為唯一連續(xù)十年“申遺”成功的國家
· 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調研新疆絲綢之路申遺工作
· “古生物圣地”前世今生--澄江化石地申遺成功
· 內蒙古慶祝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功
· 中國首個化石類申遺項目——云南澄江帽天山化石地申遺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zhí)法監(jiān)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guī) 央企在線 新聞發(fā)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