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在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1年12月15日)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以全會形式專題討論文化問題,第一次以中央決定的方式對文化建設若干重大問題作出決定,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這幾個第一次,決定了六中全會在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特別是文化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10月18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通過的當天晚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了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劉云山同志講:“這一天是我們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同志們的重大節(jié)日,要記住這一天通過了一個這樣的決定,標志著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
這兩個月,我們按照中央部署到全國各地對六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宣傳,確實感到全黨、全國上下對文化建設的關注度、熱度是空前的。我擔任文化部部長已經快4年了,正好趕上國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最好時期。第一,黨和政府對文化越來越重視,大家對于文化建設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認識越來越統(tǒng)一,這是十分難得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曾經有過很多討論和說法,但在這次六中全會上,全黨達成了共識。第二,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為文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文化建設是第二性的,物質生產是第一性的,文化發(fā)展不可能脫離經濟的發(fā)展。過去文化建設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國家沒有擺脫貧窮落后,心有余而力不足?,F在國家有了實力,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文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基礎,使我們有可能在文化建設上有大的投入,也產生了巨大的文化需求,這兩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化發(fā)展,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三,經過長期的不斷探索,我們初步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引起了整個社會所有制結構變化、社會結構變化,利益格局不斷調整,思想觀念逐漸變化,文化領域也隨之發(fā)生激烈變動。如何主動適應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走出一條文化發(fā)展的新路,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國的文化改革起步較晚,2003年試點,2005年全面鋪開,經過不斷實踐,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年,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我們對文化發(fā)展道路做了解讀,進行了理論闡述,這就形成了六中全會上關于文化發(fā)展道路的表述。這是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面對全面對外開放、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面對整個文化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所作出的新的科學判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的新發(fā)展,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這說明,在把握社會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把握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基礎上,在把握文化發(fā)展特殊規(guī)律的基礎上,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符合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時代潮流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
同時,通過不斷探索、科學總結,我們也深刻認識和找到了文化發(fā)展和文化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這就為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文化方針政策越來越符合實際,符合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廣大文化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心愿。改革開放30年來,現在是貫徹“雙百”方針的最好時期,是大力推動文化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最好時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最好時期。最近一段時間,從事宣傳文化工作的同志們普遍深受鼓舞,士氣高昂,但也感覺壓力很大,擔心能不能擔起這個擔子。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埋頭苦干,努力奮斗,把六中全會提出的宏偉目標真正變成實實在在的美好現實。
清史纂修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部黨組一向十分重視。去年,文化部重新組建了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并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之后,又充實了干部隊伍,調整了管理體制。一年多來,同志們認真貫徹落實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精神,特別是針對大部分稿件陸續(xù)完成、審改工作已經啟動的新形勢,總結近幾年來的清史纂修工作,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編委會到清史辦整個隊伍勤勤懇懇、踏實工作,推動清史纂修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
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進一步提高做好清史纂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今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的通過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文化上的高度自覺,對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決定》強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決定》的這些重要精神不僅為我們做好清史纂修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兩個新提法,一個是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另一個是在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上下功夫?!稕Q定》提出,文化建設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并將其貫徹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別是要在傳承體系建設上下功夫,建立一個完整的傳承體系,使之成為綿延不絕的民族血脈。所以,《決定》的重要精神為我們做好清史纂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編委會和清史辦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以《決定》確定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貫徹其中的文化建設新的指導思想、理論來武裝自己。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民族,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并善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智慧。古人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亡其國也,先亡其史。我們的古圣先賢們早就深刻認識到了史學在傳承文明、治理國家、教化百姓、敦厚民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也十分重視修史治史,給我們留下了二十四史和大量的歷朝實錄。這些歷史記錄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完整性舉世無雙。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各種典籍,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見證,又是我國史學發(fā)達的生動寫照。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經存在過很多古老而燦爛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大多或中道衰落,或走向滅亡,只有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巍然屹立、薪火相傳,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勃勃生機,這與我們民族重視歷史和善于學史、治史、用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
清代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清代距離今天最近,對現實生活影響較大,與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關,有很多經驗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和汲取。比如,康熙皇帝在處理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用兵噶爾丹、對俄戰(zhàn)爭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軍事問題時,表現出很高的政治和軍事智慧,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先易后難,以戰(zhàn)促和等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取得了重大勝利。又比如,清朝治理國家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善于團結各族人民。毛主席就曾說過,清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是搞得好的。中國的版圖也是到了康乾時期大體確定下來,我們要處理邊疆問題、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就要搞清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因此,纂修清史,意義十分重大,現實也十分需要。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fā)展和繼續(xù)。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又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做好清史纂修工作,認真研究并全面如實記錄清代的歷史,既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對歷史、后人的政治交代,又是我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科學總結歷史經驗、資政襄政、服務社會、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我們一定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政治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清史纂修工作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干勁,塌下身子,努力工作,不斷推進清史纂修工作向前發(fā)展。
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
清史纂修工作啟動之初,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就已明確指出,要“完成一部能反映新中國理論水平、學術水平、科學水平的《清史》,使之成為新時期學術發(fā)展、文化建設的標志性成果,成為能夠反映當代文明水平的傳世之作”。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和目標,確保這一要求和目標實現的根本所在,就是始終不渝地堅持質量第一。
堅持質量第一,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科學正確的學術方向。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理論指導,會不會干擾研究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事實是,脫離理論指導的所謂“純學術”從來就沒有過,沒有明確而正確的思想指導,所寫的歷史不僅可能成為流水賬和斷爛朝報,而且可能會因為沒有理論指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歪曲歷史。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指導,我們才有可能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真實反映清代的歷史。
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清史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就是要堅持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認識和研究歷史,寫出的歷史是給人民看的;我們所寫的歷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史,而是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史和社會實踐史,這是與以往的歷史所完全不同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基本原理去認識歷史、認識社會,正確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內容極為豐富,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早已耳熟能詳,我們的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實踐和修史工作。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說到底,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從客觀到主觀,再從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過程。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和最為凝練的表達,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辯證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落到實處,就是要統(tǒng)一到纂修清史的具體實踐之中。如何針對清史纂修的工作實際,堅持、實踐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認識社會、認識歷史和進行清史研究,是篇大文章,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探索和不斷實踐。
堅持質量第一,就是要認真總結編史經驗,發(fā)揚光大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我們的先人在編史的過程中不僅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史學巨著,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編史經驗,形成了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tǒng)。早在先秦就有“秉筆直書”“書法不隱”的主張,并將其作為史家的基本要求和評價“良史”“信史”的基本標準。自漢代以來,我國史界就形成了“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唐代的劉知幾提出了著名的包括史才、史學、史識在內的“史才三長論”,清代的章學誠又在史學三長之上加入了“史德”,就是說,優(yōu)秀的史學家必須具備德、才、學、識四種素質、四樣本領。從書法不隱、實事求是到史才四論,這些都是我們的古人對修史的深刻認識。同時,不論是搜集史料,還是研究分析和科學表達,都需要做長期扎實的努力,付出極為艱辛的勞動。任何一部名垂青史的偉大著作,無一不是史家德才學識的典范,無一不是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晶。
在這里,我還要強調一下,即我們在纂修清史過程中如何堅持正確、嚴謹的治史態(tài)度,良好、端正的學術風氣問題。清史纂修是一個世所關注的重大工程,也會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我們治史者要把清史做成經得起時間、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信史,必須堅守治學之德,必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堅決反對抄襲行為,抵制學術造假,防止粗制濫造,我們不但要對國家、對社會和對人民負責,也要對自己的學術誠信和學術聲譽負責。
我國史學還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集體著述、官方修史。與個人著述不同,官方修史、集體著述,自然就帶來一個參修人員的相互配合和管理問題。比如,唐代設館修史成績很大,撰成《晉書》等八史,在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但同時也暴露出眾人共成一書,水平參差不齊,修史職責不明,編目次序顛倒、內容體例前后矛盾等問題。宋、元史的編纂也出現過類似問題。《宋史》所存資料非常豐富,本來是有可能編好的。比如,元滅宋時,元“得宋史及諸注記五千余冊”,南宋國史館的豐富藏書全部為元所有且民間藏書豐富,當時有人就曾上奏建議搜訪遺書,并開列了150多種書單。之所以編得不夠好,一是時間太短,用了兩年半,二是選非得人,撰寫者大多為道學家,不精天文、律歷和地理,三是不集思廣益。編史之初,當時的文壇巨子蘇天爵即致書總裁官歐陽玄,圍繞著修史的指導思想、史料準備、觀點統(tǒng)一、人員選拔等7個重大問題提出了尖銳而中肯的意見。但這些意見未及研究就倉促上馬。在編史過程中,史官有不同看法,也不進行研討,而是各自撰述,統(tǒng)交總裁官直接改定。所以,《宋史》問世后就被后世譏為“蕪雜”,之后,主張重新撰寫《宋史》的代不乏人?!对贰穭t是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即告修成。有人認為,修史時間太短是造成《元史》出現列傳互相矛盾、本紀詳略不均等許多紕漏的主要原因。但《四庫全書總目》的批評卻更能抓住事情的本質,說:“《元史》之舛駁,不在于蕆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驟”,就是說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沒有認真策劃,便急于上馬,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新元史》。而《明史》卻因體例精善、簡明清晰、敘事得當而受到肯定。《明史》編得較好,主要原因是史料充足、選人得當和管理到位。
我們今天的清史纂修工作也是國家修史、官方修史。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白壽彝同志就提出,要對傳統(tǒng)史學的編纂思想、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發(fā)掘、分析和研究。這個意見十分重要。在編史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認真研究歷史編纂史,深入分析以往編史的思想和具體做法,科學總結編史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繼承發(fā)揚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大力弘揚優(yōu)良史學精神,并把這些好的經驗、傳統(tǒng)和精神貫徹到我們的具體工作之中。
堅持質量第一,就是要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史料發(fā)掘和研究上下更大功夫。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就是堅持歷史研究要立足史料,從最大可能地占有史料出發(fā),高度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證工作。編修史書必須以充分掌握豐富、翔實、準確的史料為基礎,然后進行艱苦細致的研究工作,沒有史料的史學家就好像無米的巧婦。清代的基本歷史事實是清楚的,但有些史實自清以來即有不同記載,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也存有懸疑和分歧,而且在不少重大事件和人物評價上還長期爭論不休,這都需要我們通過發(fā)掘新的文字史料甚至器物遺存來證史、補史和校史。這需要我們下大功夫。清代遺留下來的各類史料數量極大,其豐富和完備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僅檔案一項留存于世的不下2000萬件之巨。清史編纂工作啟動以來,我們在文獻資料的整理上投入了很大精力,現已整理出檔案200余萬件,即使這樣,也只整理了檔案總數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我們邊撰寫邊整理,還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有清一代浩如煙海的史料,既是歷史事實的客觀見證,又是我們認識的對象。古人說:“涓流滴到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在史料的發(fā)掘上要兼收并蓄、細大不捐,建立在豐富、可靠和確鑿的史料基礎之上,我們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站得住腳,不然就會淪為無根游談。我們不僅要對史料進行艱苦的搜集、整理工作,還要做更為艱苦的考證和研究工作,這是一個發(fā)隱抉微、鉤沉考逸的過程,一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過程,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一個透過現象逐漸走向真理的過程。
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就是堅持歷史研究要把史實的記述和評論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衡量一部史書寫得好不好,其中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做到史與論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是史實和理論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客觀存在與人的主觀認識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這是一門大學問。在我國古代史書中,既有含蓄的春秋筆法,也有直白的論贊,這些都是史論結合的具體體現。史料本來是死的,但是史家通過對史料的采用、剪裁和記述,把自己的是非、好惡、褒貶通過這些史實表達出來,這時的史料就鮮活起來,有了生命,這就是春秋筆法的魅力所在。在《左傳》中有“君子曰”,《史記》有“太史公曰”,《資治通鑒》有“臣光曰”,這些論贊并非長篇大論,而是言簡意賅、提要鉤玄。正是通過這些依事論理、闡幽發(fā)微的論贊,對整部史書起到了言志載道、畫龍點睛的作用,表達了史家的史觀和感情。
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就是堅持歷史研究要探索規(guī)律、發(fā)現真理。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繼承傳統(tǒng)、總結經驗、古為今用。豐富可靠的史料只是研究歷史的基礎、前提和工具,衡量歷史研究的水平,主要還是看是否根據這些史料得出正確結論、揭示歷史規(guī)律。只有發(fā)現了歷史的規(guī)律,才掌握了歷史的本質和精髓,完成了歷史科學的根本任務。
三、認真總結工作經驗,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清史纂修工作9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與歷代修史不同,我們不僅是集體著述,而且是兼職工作。從體制角度來說,有許多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吸取。清史纂修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規(guī)模大,涉及研究撰寫、檔案文獻、出版、網絡等各個方面,成為一個規(guī)模浩大的工程,聯(lián)系的專家也有1800人之多。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管理、協(xié)調的難度可想而知,其系統(tǒng)性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工作成為目前清史纂修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成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為此,自去年以來,文化部黨組專題研究清史纂修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黨組組建了新的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加強了對清史纂修工作的領導,調整了清史纂修工作的管理體制,理順了工作關系,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領導小組副組長李洪峰同志親臨一線,深入基層,做了大量扎實而又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對工作進行具體指導。這些重要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一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清史纂修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卜鍵同志任清史辦主任兼編委會常務副主任以來,在戴逸先生的支持指導下,迅速打通各種阻塞,并調整了管理體制;改變了議事和決策辦法,提高了議事效率,明確了決策責任;調整了內設機構,合并了重復設置的有關部門,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經費管理,各項不合理的支出明顯減少,在大幅度節(jié)省經費的同時,又相機主動開展有關工作,實現了經費管理和使用的有保、有壓、有開拓。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戴逸先生的主持和領導下,在同志們的辛勤努力下,清史纂修工作的進展明顯加快。在清史的稿件撰寫工作中,145個項目已有130個項目提交了送審稿,完成了90%。審改工作全面展開,進入一審的稿件已有100個項目,占已提交送審稿的77%,新修清史各部分均有超過一半的項目進入一審,并有51個項目完成了一審;二審和編委會委員審稿工作也相繼展開。史料整理工作已整理完成檔案200余萬件,文獻約10億字。出版了一大批圖書,并有相當部分的史料已上傳網絡供修史專家使用。
當前,清史纂修工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大部分稿件先期撰寫工作進入尾聲和史料整理工作的陸續(xù)結項,我們工作的重點正逐漸由一線向我們本部轉移。這是我們工作中出現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為此,我們要針對這一變化和特點,緊緊圍繞審改這一重點和提高稿件質量這個核心,認真研究和總結9年來的清史纂修工作,特別是要研究和總結近一年來的工作,認真總結經驗,科學規(guī)劃未來。要很好地研究如何針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今后工作的方針、思路和正確的前進方向,包括下一階段纂修工作的方式和體制需要做何調整等問題,都要進行認真研討、設計和論證。我個人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我們下一階段的工作,要以最終成品的質量為核心,用倒推的辦法,來確定工作的重點,確定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確定工作的進度和時間表。為了保證最終成品的高質量、高水平,我們需要在編纂工作的體制、重點、方法、進度上做好安排,做好調整,落實好要求。要很好地研究如何進一步倡導追求真理、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的良好學風,倡導勇于創(chuàng)新、恪守誠信、淡泊名利的學術品格,培根固本,弘揚正氣,激發(fā)同志們做好清史纂修工作的歷史責任感。要很好地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改進措施,加快改稿進度,提高書稿質量。要很好地研究如何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不斷提高決策和議事水平。要很好地研究如何正確處理學術與管理的關系。清史纂修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管理工作中有學術,學術組織中有管理。要研究如何使從事學術工作的同志不僅要繼續(xù)深入研究學術,也要認真學習管理,積累管理經驗;要研究如何使從事管理工作的同志不僅要認真做好管理工作,也要學習和掌握專業(yè)知識。要研究如何使從事學術工作的同志和從事管理工作的同志加強團結、緊密配合,這兩支隊伍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我們做好工作就有了組織上的保障。要很好地研究如何科學分工、明確責任問題,建立和完善獎懲機制并切實落到實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握工作的規(guī)律性,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促進清史纂修工作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9年來,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和困難,對這些問題和困難,要正確對待,科學認識。這些問題和困難是前進中的問題和困難,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要從管理中要時間、要效率、從學術研究上要水平、要質量,特別是要針對問題和困難,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我們把問題和困難解決了,就把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面對當前的形勢和任務,我們一定要認真而深入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全局,團結一心,振奮精神,只爭朝夕,努力奮斗。我相信,在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困難中推動清史纂修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修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