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我國極端天氣成因及趨勢
熱帶海洋對我國南方大氣的作用力偏高
未來有減弱趨勢 發(fā)生嚴重雨雪冰凍災害可能性不大
2007年底至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fā)生了大范圍的嚴重雨雪冰凍災害,給社會經濟和生活造成嚴重沖擊。近期雨雪冰凍災害再襲南方多個省區(qū),3年前的一幕大有重演之勢。極端天氣為何頻現?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日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走訪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氣候研究中心主任、海洋氣候學博士于衛(wèi)東研究員。
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源在海洋,我國區(qū)域性惡劣氣候在氣候系統中的關鍵作用自然要到海洋中尋求起因。于衛(wèi)東研究員介紹說,今年我國南方地區(qū)雨雪冰凍過程主要還是來自于冷暖氣流的交匯。不過,今冬北方南下的寒潮過程異?;钴S、強度也非常大,又恰逢我國南方地區(qū)及鄰近大洋上的空氣濕度又偏強。談到暖濕氣流,于衛(wèi)東博士特別強調了熱帶海洋對我國南方大氣的作用力,即近期熱帶印度洋、南中國海和熱帶西太平洋海溫持續(xù)偏高,為大氣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來源。2010年12月份以來赤道印度洋季節(jié)內振蕩過程活躍,近期孟加拉灣、南海、西太平洋持續(xù)處于大氣對流活躍期,對流區(qū)域向北影響的范圍較廣,充足的水汽為我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提供了發(fā)生的背景條件。
于衛(wèi)東研究員告訴記者,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日本海洋開發(fā)研究院等國際合作伙伴近年來共同開展了印度洋海洋觀測系統的建設,迄今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完成了沿東經90°的孟加拉灣浮標觀測斷面(從南緯2°至北緯15°)和沿南緯8°的南印度洋浮標觀測斷面(從東經55°至東經100°)。于衛(wèi)東研究員介紹說,據印度洋海洋觀測系統現場觀測的資料為我國開展亞洲季風實況監(jiān)測、短期預測和災害應對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特別是孟加拉灣觀測斷面的浮標資料清楚地表明孟加拉灣海域近期的大氣濕度顯著偏高,而且進入2011年1月份以來相對濕度超過了85%,這明顯高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同期水平。在大氣環(huán)流異常輸送的幫助下,從孟加拉灣、南海向我國南部來的水汽輸送顯著,在與南下強寒潮遭遇下導致雨雪冰凍的產生過程。
于衛(wèi)東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根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氣候研究中心開展的業(yè)務化全球海洋-大氣氣候系統監(jiān)測展望了未來1個月的氣候形勢發(fā)展,發(fā)現孟加拉灣、南海和西太平洋將轉入對大氣水汽輸送減弱的階段,我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將得到緩解,即使出現南下強寒潮過程也不太可能發(fā)生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
根據對2008年和2011年雨雪冰凍災害數據的觀測和理論研究,于衛(wèi)東研究員進一步強調,我國為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特征,通過以海-陸-氣相互作用過程的觀測技術和深入研究對于預防和減輕氣候災害作為重要手段,現階段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陸地和大氣觀測系統,但海洋觀測系統(尤其是鄰近大洋的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嚴重滯后,大大落后于發(fā)達國家水平,嚴重制約了我國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在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氣候帶來的災害對社會影響和損失日益嚴重。因此,應該大力加強海洋觀測能力,提高我國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